第287部分(第2/4 頁)
披甲去四川,一旦西北出了什麼事情清廷就會很窘困。
至於統兵的人選問題,輔政大臣都不願意讓親王掛帥,因為一旦親王取勝,勢必聲勢大振,萬一鄧名真被親王殺了,那親王兵權在握、德高望重還掌握了為先帝報仇的大義,這對幼年天子來說實在是很大的威脅,至少也有了收拾輔政大臣的資本;當然,輔政大臣可以在親王出征的時候在背後下絆子,明末很多人就是這麼幹的,不過現在的清廷還沒有發展到崇禎年的明廷那麼黑暗,輔政大臣也還沒有為了私利就明目張膽地謀害親王和幾萬官兵的想法。
在李國英的奏章送到燕京前,保皇黨基本確定由鰲拜出任統帥,索尼居中維持朝政穩定並且提供後勤支援。鰲拜以前就去四川和西營交過手,對地理比較熟悉,而且也曾建議順治攻打四川,怎麼看都是比較合適的統帥人選。
但等李國英的奏章送到後,保皇派意識到進攻成都的難度比他們想象得還要大,立刻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若是輔政大臣出馬卻無功而返的話,損害的不僅是保皇派的利益,對朝廷的威信也是進一步的打擊。讓親王掛帥依舊不能考慮,若是親王沒有取得戰果,這對朝廷聲望的危害比輔政大臣督軍還大,而且讓親王掌握兵權,朝廷裡的人恐怕都會睡不好覺。
輔政大臣不能去,親王也不能去,那隻能讓川陝總督來負責了,這樣即便不能攻佔成都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震動,而且也能堵住政敵的嘴。既然沒有承擔不起的後果,朝廷大員的心態也就平和了一些,最後朝廷雖然對外宣稱是發動對成都的進剿,但實際上已經把這次進攻的目標定為給四川明軍一定的打擊。
不給李國英派援軍是不可能的,現在誰都知道李國英的兵力不足以對付鄧名,如果一個援兵都不派,首先不可能取得任何戰果,其次還會被政敵攻擊——為了證明自己是真心實意地打算剿滅鄧名、為先帝報仇,保皇派也得給李國英派點部隊過去。
“孫思克孫將軍會趕到山西,帶領著五萬援兵(一萬披甲,四萬無甲)出發,帶著糧餉趕到西安。聽說孫將軍和張將軍、趙將軍他們都認識,關係也不錯,孫將軍更是將種,一定能助總督大人一臂之力。”
“哎呀,原來是孫將軍啊。”李國英當然知道孫思克,此人是旗人,他父親孫得功從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是旗人了,比李國英這種後來抬旗的人不同,已經稱得上是滿清的自己人了:“久仰孫將軍大名,有孫將軍來四川,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如此就好。”使者笑道:“不過太皇太后的意思就是不要貪功冒進,不要有什麼閃失,穩紮穩打為好,別讓鄧賊氣焰更加囂張。”
“明白,明白。”李國英連連點頭。雖然他是武將出身,政治嗅覺也不是很敏感,但事到如今再遲鈍的人也聽明白了燕京的意思。這明顯就是做樣子而已,仗是非打不可的,但喊得兇一些就行,燕京並不期待什麼戰果,這點從派孫思克來就很明顯。孫思克之前唯一的經驗就是參與徵滇,那時他的職務不過是替朝廷監視吳三桂,而沒有統帥過部隊。
“孫思克就是派來監視我的,這次加上山西的援軍,我手中會有十萬大軍,朝廷不派個耳目來怎麼放心?”李國英心裡琢磨著,現在渝城有五千披甲;趙良棟在陝西練兵半年多,也有了五千多披甲可用;甘陝各地的邊防軍刨除必要的留守外,再抽調出一萬披甲來不是什麼難事,加上孫思克的兵馬總共就有了三萬披甲。這麼一支大軍完全可以在掩護渝城的同時,攻打一下萬縣看看——李國英覺得川西明軍擁有強大的水師,還是離得遠一點為好。他打算在收穫莊稼以後去攻打萬縣,若是打不下來,搶些袁宗第的糧食也是好的。反正李國英不會長期圍困萬縣,肯定要搶在川西援軍抵達前撤回來。既然無法水路運輸,一切都仰仗陸運,那清軍本來也堅持不了很久。
把這個想法對使者說了一遍,李國英感覺對方也很滿意,雙方就此把計劃定了下來。雖然使者無法替朝廷拍板,但他告訴李國英朝廷同意這個計劃的可能姓很大。
在使者即將離去的時候,李國英突然又喊住了使者:“還請啟奏太皇太后和諸位輔政大人,如果真要打成都,就要集中全力,湊齊八萬披甲、三十萬大軍,四面壓過去;若是不急在一時,那就不要開戰。”
這幾句話李國英本不打算說,但眼看使者要走了,他終於還是沒能忍住。在李國英看來,攻打成都或許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但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小,不但正在編練的甘陝綠營要南下,西安也要花費巨大的代價為這幾萬披甲提供物資——朝廷答應出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