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架一定要擺足。這麼一打扮,宋友亮愈加顯得威武。一副人擋殺人,神擋殺神的架勢1500戰鬥部隊已經完成了整體換裝,肉搏步兵統一穿板甲,火槍兵和炮兵穿鱗甲,工夫穿傳統的罩甲。肉搏步兵分為長矛兵和牌刀兵,長矛兵穿全身板甲,配備長矛,矛頭是三稜錐設計,殺傷力驚人,另配短劍一把。牌刀兵穿半身板甲,配刺刀(直型刀,刀頭十五公分雙面開刃)一把,直徑40公分的包鐵盾牌一面,匕首一把。火槍兵穿鱗甲,配火槍一杆,短刀一把。
海陽衛還有五百騎兵,戰馬身上也配有馬甲。這種馬甲,結構合理而完整,前面包著鐵質,後面是皮質,包括面簾、雞頸、蕩胸、馬身甲和搭後,披裹在戰馬身上,可有效地護住戰馬的頭、頸和軀幹,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最後馬甲身上還塗滿黑色的漆。此外騎兵還配有正圓形的騎兵盾牌,盾牌是木製,但是外包鐵皮,面積不大,作戰時套在騎兵的左臂上,以抵禦飛來的敵箭。騎兵由於尚在訓練階段,所以宋友亮暫時不打算讓他們參戰
【78】商業化剿匪2
大軍出了海陽衛,就一路朝濟南進發。以前,軍隊要經過的地方,沿途村鎮百姓一聽說要過隊伍,都會立刻紛紛逃進山裡避難。如今,宋友亮的隊伍過境,確實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並且沿途貼出告示,如果有海陽衛計程車兵闖入民宅擾民的,一經查實,左腳進門砍左腳,右腳進門砍右腳。如果有海陽衛計程車兵拆了百姓房屋蓋營房的,左手拆砍左手,右手拆砍右手。海陽衛計程車兵都是窮苦、質樸的農民出身,知道小老百姓過日子不容易,所以各個自絕遵守紀律。而且,還按照宋友亮的指示,沿途派發小麥種子,讓老百姓及時復耕複種。
於是,海陽衛的軍隊是聽著一路的讚歌來到濟南的。
這是宋友亮第三次來濟南了,經過幾個月的修葺,在戰爭中被鑿得百孔千瘡的城牆修補的差不多了。城外的田野裡,農夫正在忙碌,春天播下的種子已經開始抽苗了。濟南百姓一見到“海陽”、“宋”這樣的旗號,就知道是宋友亮來了,於是紛紛扔下手裡的活,來到路邊高聲歡呼有的老農甚至激動地跪下給宋友亮磕頭,感謝他保衛了濟南,又送來糧食和種子。宋友亮還不知道,許多濟南人,尤其是濟南的貧苦農民都視他為的濟南人的大恩人,在家給他立長生牌位的都不少。還有不少在沿途的青壯年,看到海陽衛軍容整齊威武,士兵各個雄壯,便上前打聽海陽衛軍人待遇如何,如何才能從軍等等。
“海陽衛指揮使、遊擊宋友亮,拜見都指揮大人。”宋友亮在濟南西郊紮營,然後來到山東都司衙門拜見都指揮馮館。
“宋遊擊!”馮館是和宋友亮並肩戰鬥過的,而且宋友亮還送了他一個望遠鏡,再加上宋友亮最近的一系列義舉,馮館對他映像頗佳。“你可來了!”
馮館趕緊拉過宋友亮,“不明白為什麼兵部會調你們衛所軍來剿賊!”其時,明軍之中只有九邊的邊軍和內地營兵有戰鬥力,在大部分軍官看來,衛所軍已經與農夫沒什麼分別了不過,馮館在濟南保衛戰中是見識過海陽衛軍的戰鬥力的。這次兵部調這支人馬前來助戰,雖在馮館意料之外,馮館到也高興。於是馮館便向宋友亮倒起了苦經。
原來這榆園軍深得游擊戰的精妙,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回榆樹林裡躲起來。那榆樹林廣袤的很,馬走不得,車進不得,官兵只能步行進入榆樹林追擊。於是,榆園軍又在榆樹林裡設陷阱,挖地道,出其不意地打擊官兵,弄得官兵狼狽不堪。
宋友亮笑笑,從接到兵部公文起,他就想好了對付榆園軍的辦法。他對馮館說道:“馮大人勿憂,我早就想好了破敵之策。要破榆園賊,先破榆樹林。方法有二,一急一緩,不知道馮大人要選哪個?”
馮館一聽宋友亮早就有了破敵之策,還不止一條,頓時如見救星,忙問:“當然是越快剿滅這夥亂賊越好,說這一急是什麼辦法?”
“所謂南紫檀、北喬榆,榆木素有華北木材之冠的稱號。榆木傢俱就憑其粗獷豪爽的天然紋路與硬朗的質地興極一時。”宋友亮不急不慢地侃侃而談,馮館卻聽著有些不對路子,談如何破敵,怎麼說著說著就說到傢俱上去了?
宋友亮繼續說道:“由於榆木所特有的質樸色彩和韻致,與古人所推崇的做人理念相契合。從古至今,榆木都倍受歡迎,是上至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製作傢俱的首選。”
馮館忍不住了,說道:“宋大人,我們在說破敵,你怎麼扯到傢俱上去了?”
宋友亮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