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頁)
“不行!讓他們快快閃開,慢了我要他的腦袋!”土秦檜大吵起來。
梁敏、張七早對土秦檜恨之入骨,又見他口出惡言,忍無可忍,便說:“爺爺來得早,占上桌理所當然。你小子耍什麼無賴。”土秦檜驕橫慣了,怎能吃虧,吆喝一聲“打!”家丁一擁而上。他們哪是條好漢的對手,不大一會兒一個個栽倒在地,哭爹叫娘。土秦檜躲來躲去,被梁敏一板凳砸倒,張七上去,一刀結果了他們性命。
梁敏、劉紹武、張七、李青山、馬應試一起商議:“這種世道,窮人難混,咱殺了鐵九闖禍不小。與其東躲西藏,不如扯旗造反!”於是,他們暫拿黑布門簾作旗,拉起了杆子,招集窮苦百姓與官府作對。梁敏知道自己的隊伍勢單力孤,和官府正面對抗是不討好的,於是梁敏便拉著隊伍進入了一片被當地人稱作“榆園”的榆樹林。
榆園一帶作為各種“賊”的窩點可以追溯到萬曆年間,由於明朝萬曆後期山東天災人禍不斷,耕地大面積拋荒,“榆錢落地,久皆成大樹”,活不下的饑民就成群結隊的進入榆園,一方面是這裡有榆樹葉可以當成食物,而且倚仗著茂密地榆林,他們可以傲嘯山林,不但躲闢官府的賦稅,而且還可以打劫一些大戶。榆園很大,以現在的顏村鋪鄉後玉皇廟為中心,東到榆集,南到榆樓,西到榆林頭,北到榆莊,方圓10多公里。榆園內樹密林稠,遮天蔽日,人煙稀少,道路複雜,過不了車,跑不開馬,外人不敢進入。萬曆年間的榆園賊都不長久,遇到好年景,榆園賊就會散夥,重新化為良民。
在梁敏的領導下,榆園軍不僅利用茂密的榆園作掩護,還創造了地道戰術,他們在地下挖掘縱橫交錯的通道,長達數百里,目前的勢力範圍已經從濮州、範縣擴充套件到朝城、觀城、鄆城、城武等縣,聲勢頗為浩大。
知府多次組織地方軍隊圍剿,都落個大敗而歸,無奈之下,只好向朝廷如實稟報,請求朝廷派大軍前來圍剿。
這時,楊嗣昌推薦的新任兵部尚書傅宗龍還沒到任,楊嗣昌依舊行兵部尚書事。他對崇禎提拔宋友亮是持反對意見的,如今崇禎又借宋友亮狠狠鞭策了群臣。雖然不是針對自己個人,但是總讓楊嗣昌很鬱悶,再加上宋友亮死守濟南,使得楊嗣昌借韃子的手除掉宋學朱的借刀殺人計未遂,新仇舊恨加一起,使楊嗣昌愈加不待見宋友亮。
於是楊嗣昌發出一道公文,調派遊擊將軍宋友亮到濟南府報道,會同其他各路兵馬,一起圍剿榆園賊寇。
公文很快就到了海陽衛。與以往不同,以往軍戶們聽說要拉他們去打仗,那就跟要自己去送死沒兩樣。現在,軍戶們,尤其是新兵們卻有一種聞戰則喜的興奮。因為按照海陽衛的規矩,戰時俸祿比平時多一倍。而且打仗時,斬獲首級也有獎賞,這實在是脫貧致富的最快捷徑。
雖然皇帝賞賜自己可以擴軍到5000人,但是新兵的招募工作尚未完成。老五營之中,又有兩個營減員較大。所以宋友亮決定只帶三個整編營的兵馬即:亮字營、許字營、潘字營。再加上三個營的工夫,宋友亮實際出兵1800人。一個整編營分為50小旗、10總旗,5領隊,總數505人。按照原來的實物軍餉計算,普通小兵每人每月2石糧、小旗3石、總旗4石,領隊4石計算,一個營一個月需要發糧食1090石。後來由於海陽衛商業興旺,以及海陽衛糧價一路走低,在士兵的要求下該發貨幣軍餉。如果按照當時的市場價一石糧食一兩銀子,那麼著一個營一個月需要發餉1090兩銀子。不過好在宋友亮是按照海陽的糧價這算,所以只需要一半的價錢即545兩,因此三營軍事每月軍餉1635兩。此外工夫的軍餉是普通士兵的八成,300工夫每月需要240兩,由於是戰時,軍餉雙倍發放,即每月需要下發軍餉3750兩。如果斬獲甚多,那麼還有一筆可觀的賞賜要下發。
按照當時慣例,宋友亮奉命出兵,沿途官府,當然要供給行軍的糧草,不過宋友亮知道濟南府周圍剛被韃子燒殺一圈,要他們再出糧草,恐怕也難。所以宋友亮不打算麻煩沿途官府,糧草問題自己解決。同時宋友亮還準備一批混合入一定量高產小麥種子的糧食種子,打算分發給沿途村鎮州縣。我非但不吃你們的糧,還送種子給你們。所謂吃人的嘴軟,以後不怕你們不為我宋友亮說好話這次出征,宋友亮依舊頭戴頂插紅櫻的祥雲鐵兜鍪、身穿山文甲、腳上帶著護足和短拗靴、盔甲外罩著一件袒肩寬袍、腰裡彆著雁翎刀,騎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只是手裡多了一杆長柄大刀,有些類似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雖然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