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3/4 頁)
國有雷同之處。
該教主張在善與惡的鬥爭中,人們站在哪一方面,具有個人的自由意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後之待遇如何,據生前崇拜馬茲達之虔誠程度與個人表現而定,佛教亦繼承了此種思想,該教還把人生前的活動分為思想、言論、行動三類,每類中均有善惡兩種,並將其與天堂、地獄相聯絡,“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
從善者將逐步進入天國,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天,即永恆之天堂。該教還相信靈魂轉世,據說人死後其靈魂在其屍體上停留四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惡者,迎之者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這說明該教已出現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與否非與生俱來,而是取決於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論、行動。
審判分為兩種:其一是人死之後第三天,由一位名為Daena的女神帶往“裁判之橋”接受審判。Daena為良知之意,審判之後,善人進入天堂,而惡人則進地獄,而善惡混雜的人,則進入第三境地,該地陰暗,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 其二是:所有靈魂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人的靈魂可以蕩除罪惡而復活。
瑣羅亞斯德的二元論學說對於以後在波斯和中亞地區流行的摩尼教,中東地區的閃族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中的異端諾斯替派,希臘羅馬哲學中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Zent…Avesta),又稱《波斯古經》,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據,教義概括為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認為宇宙初期有善惡兩種神,善神為阿胡拉·馬茲達,意思為智慧之主、光明、生命、創造、善行、美德、秩序、真理的化身,惡神為安格拉曼鈕,是黑暗、死亡、破壞、謊言、惡行的化身,最後善神擊敗惡神,成為世界唯一存在的主宰,波斯古經除了記述伊朗的宗教神話、讚歌、禮儀、戒律外,還包括其民族起源、歷史、民間傳說、英雄史詩等內容;波斯宗教中對天使、魔鬼的描述以及其末世觀念和末日審判等之說,無疑都對當時的猶太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更為基督教所繼承。
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二十一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戰太勇敢,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幸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二十一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二十一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公元三世紀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頭流傳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薩珊王朝建立後,這項工作又繼續進行,在沙普爾二世執政時期最後完成《阿維斯陀》二十一卷,該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和教義。
現有的《阿維斯陀註釋》為九世紀以後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維語(缽羅婆語)翻譯和寫作,由若干分散的經典彙集而成,分為六個部分:
一、耶斯那,即祭祀書。祭司向神供獻祭品時所唱的讚歌,是《阿維斯陀》的主體;其中《伽泰》(意譯為《神歌》)是整部經的最古部分,共十七章。它所使用的語言、韻律、格式與《阿維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樣,主要是韻文。很多學者認為,它是公元前六世紀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據說《伽泰》是瑣羅亞斯德本人說教的記錄,因此是教徒日常必讀的經文;
二、維斯帕拉特,即眾神書,也稱為小祭祀書,內容是有關對各種守護神等的讚頌;
三、維提吠達特,即驅魔書;
四、耶斯特,即讚頌書,內容是對各種神祇和天使的讚頌;
五、庫爾達,也稱“小阿維特斯陀”,即短的讚歌或祈禱書;
六、其他零星和片斷的頌歌,從內容看該經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話、傳說、歷史等的彙集,有些在瑣羅亞斯德以前就已出現,瑣羅亞斯德教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編纂。
此外還有用帕拉維語、波斯語或印度地方語寫作的經典和歷史文獻:《那斯克》,為《阿維斯陀》提要,成書於九世紀;《宗教行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