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忘為主,還有思誠與養浩然之氣。修行得來的力量,也儲存於心。
換血,便是改換血液,成就碧血丹心之體。人的身體,可說每一處都充滿血液,也需要血液的供養。儒家的功法便是先改換血液,然後再由充溢身體每一處的血液去改造身體。這一過程也不同於道家的一次性,而是次第漸進,逐步完成。相較起來,也較道家的緩慢些。
不過,儒家質變所要求的量的積累,卻也比道家要低一些。但便是這個要求與成就,自明朝滅亡以後,也再無儒門之士能夠達到了。
雖然這與儒家的入門本就艱難也有關係,但最大的關鍵卻在於清朝政府對於儒家文化的閹割、篡改、破壞,使得許多重要典籍遺失,或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整個清朝,是儒家文化的一個大斷帶,儒家在這個時期,無論修行、學問還是思想,全都遭受到清政府不遺餘力的禁錮與打壓,使得整個儒門不進反退,而至沒落到快要斷了傳承。
儒家的修行不是為求長生、求超脫,修行也不是避世靜修。相反地,儒家的修行就是為了更好地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目的很明確,而這些都以修身為本,修身才只是開始,是為了做到以後更大的成就。當然,這也不強求,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力便是。但這些目的,卻必須明確。儒家之士不以這些為目標,那修行便不能精進。
所以說,儒家以心為重,不止修行要以心為本,也要看心志是否堅定。心不堅者,修行還會不進反退。一切,都只看本心。要真正的以天下為己任,才能夠有大成就。心懷天下,乃大儒必備。
儒家的修行目的,修身、齊家倒還罷了,治國、平天下卻必要進入朝堂,還要是決策中心,能夠影響天下走向。清朝乃是異族當政,明末的大儒全都不會傾向異族入主,或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他們所主導下的誓死反抗也給滿清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更給滿清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便是滿清當政後極力打壓儒家的原因所在,一為報復,二為不使儒門再出這樣的人物。
他們很怕,正因為知道儒家文化能夠教出怎樣的人,他們才要極力打壓,大肆的篡改、破壞,把儒家文化閹割、改變成利於他們統治的奴性思想。哪怕在他們的統治穩固後,在他們漸漸得到漢人認同後,他們也不敢讓世間出現一位真正的大儒。哪怕明知道一位大儒能夠很大的幫助他們治世經國,給國家帶來繁榮昌盛,他們也不敢。他們需要的只是統治與奴役,並不在乎其它。
所以,自明以後無大儒,儒家就此沒落。
想起沈醉對他說過的儒家的沒落,方慕南心中有些感嘆。這便是儒家修入世法的悲哀,與朝代的興亡更替,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實便是道、佛二脈,在這等時候,也並不能全不受影響。既然在這世間,總多多少少會有些牽連。便如他師父陳摶,也與北宋的建立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於,陳摶還曾有過要當皇帝的念頭。
方慕南記得去年剛拜陳摶為師時,他為了多瞭解自己的師父一些,曾上網檢視過不少陳摶的資料。在那些資料中,他看過有一則記載,說陳摶曾攬鏡自照曰:“非帝即仙”。可見陳摶的志圖與抱負,而陳摶字圖南,也有欲圖南面之意。古代帝王皆坐北而朝南,故帝王君臨天下亦稱“南面”。還有一則記載,說後周世宗柴榮病故後,陳摶得知訊息,便乘白驢,從惡少年數百,欲為入州,中途聞趙匡胤登基,大笑墜驢曰:“天下定矣”便迴轉華山,專心做道士修仙。
陳摶雖是道家中人,但其實學貫儒、道、佛三家,涉獵極廣,博學多才,對儒家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邵雍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被視為理學開源之人。因此後世有尊稱其為“儒師道祖”,又稱其兩宋道德文章繫於一身,流風所被,甄陶群傑。整個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深受他的影響。
方慕南如今所學,尚不及自己這位師父的萬分之一。但他並無任何的慚愧,也無要發力追趕之意。就如他先前在雷峰塔上的那點感悟,人與人是不同的,他為何要與自己的師父去相比,非要去與師父比肩?根本沒這必要,陳摶也從沒這般要求過他。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能達到什麼成就,全看他自己。師父有師父的路,徒弟有徒弟的路。不可一條道走到黑,要走自己適合的路。
儒家修入世法,與俗世有著緊密的聯絡,俗世的政權更替,也對他們有著更直接的影響。一個俗世政權傾其全力打壓,也讓他們飽愛打擊,沒落到一蹶不振。
滿清對儒家的打壓,道、佛二家並非袖手旁觀,當時不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