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部分(第2/4 頁)
下,一個訊息突然而來打破了這種軌道。
林丹西聯韃靼部,東聯建奴殘餘,與黃臺吉正式握手言和,在遼西,三方勢力正式結盟共抗大明!
要知道,從西到東,再到漠北,這是多大的一塊麵積,以前他們一直相互爭奪,但現在因為都在大明的手低下吃過虧,如果放任大明如此發展下去,這三個族群會被個個擊破,徹底的淹沒在歷史之中,翻不起什麼浪花。
東廠所設的密探,得知了訊息,三個月後,三方將一起出兵大明!其中韃靼二十餘萬兵士,準備兵發目前最弱的西北邊牆,林丹再次彙集了四十萬兵士,打算哪裡跌倒再到哪裡跌一次,仍然兵指河套,而黃臺吉則集中所有兵力近四十萬,其中包括老幼,出兵遼西草原,避開遼東邊牆,出兵大明古北口。
這個訊息引起了孫承宗的極大震撼,遼東剛剛穩定下來,現在明皇親征南洋,已經在海上,想找他商量的可能性是沒有了。一下子面臨百萬大軍三個月的時間就要全面在西北、北部、京城正北,發動戰事,大明能夠抵擋的住嗎?
遼東的兵肯定是要抽調走的,不管這個訊息來源正確不正確,京城不能有失。也必須分出一部分兵力支援西北,那裡的力量明顯比較薄弱。
河套地區的閆應元,以二萬親兵以及三萬精忠隊,能否擋住丹可汗的四十萬大軍呢?
焦急當中,孫承宗招集了軍事會議。
“孫尚書,下官認為,對於此情報須分開看,百萬之師聽之甚大,然其中不實也著實之大。想建奴經遼東幾敗,逃去關外者一共幾人?且分兵三處,縱使黃臺吉與代善和兵一處,可戰之人十萬有餘,何來四十萬之巨?韃靼一族舉國不足二十萬兵馬,且年前新敗,折損二萬有餘,即便是舉國來侵,又何來二十萬兵士?林丹四十萬兵馬被聖上殺的抱頭鼠竄,只餘不足十萬而逃,短短時間,憑何生聚四十萬控弦之士?如此謊報兵馬,無非是與自身壯膽而已,不足為懼。”
“然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下官認為,東廠冒死得來的情報,其真實性不是問題,三家聯盟以抗大明,此事想來不假。三個月時間,的確可以使三家有足夠準備時間同時對大明發動衝擊。如此大明幾千裡邊牆則是處處鋒火,親軍兵力較小,一旦被敵突破,則首尾難顧,的確不容等閒視之。”
“故下官想與其坐等敵人三月後來攻。莫如現在即刻出關。清掃遼西,首斬建奴進攻之路。後攜大勝之威,西進河套,以拒林丹。而以閆應元精忠隊前往西北。以逸待勞。依邊關以韃靼。此局自解矣。”
“現在吾皇雖然遠征南洋。但淨軍並未帶走,錦衣衛也只是帶走陸戰隊與四千炮兵而已,親軍各部完整存在。再以九邊邊兵為輔,大勝可期矣。另外遼東邊牆之內已經無敵可掃,盡為行政、經濟之事,空餘大軍閒置而已。只須調薊門總兵以充遼東,錦衣衛等諸親軍可立即出征,徹底將遼西收復!”
盧象升此時雖然名義上是協助袁大總管,不過這個協助可比袁大總管的權力可以大多了,要知道遼東現在可是軍管,盧象升在遼東戰績又豈是一個過期的袁崇煥可比。而且在管理經濟方面,盧象升的能力更著實的體現出來。
前來的進士們對於這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盧大人可是崇拜不已,雖然官職不高,但倍受皇上寵愛,聖眷正濃。拜到他門下的人可是相當之多。
現在盧象升一聽到建奴蒙古韃靼欲反攻大明殊死一戰的訊息,立刻提出了看法。
與會的高階將領一聽紛紛稱讚,且不說大家不信這百萬數字,
“建鬥之言深得兵法之要旨,本官觀建奴、蒙古、韃靼先後被大明所敗,心有不甘,然卻因大明強勢,不能一戰,方才出此下策。蕩平遼西已經勢在必行,遼西一去,則建奴自安。林丹漠北以來,必先攻歸化,有歸化天仇軍在,人數雖少,但與河套閆應元互為犄角守望,可以不懼。唯獨西北之韃靼雖有精忠隊為守,本官亦不敢有判。建鬥認為呢?”
孫承宗對出兵遼西沒有什麼反對,因為一直就在準備遼西之事,現在的遼西僅僅是因為糧食問題,打的都快成一鍋粥了。大明遲遲不去征伐,只不過是集中精力搞遼東大開發,坐山觀虎鬥而已。遼西在一盤散沙之下,根本無法達抵抗大明親軍。
而掌控住了遼西之後,無須閆應元東來,直接的西進迎林丹,時間也的確剛好在三個月而已,當然這是林丹不提前發動的情況之下了。
韃靼有疑問則是孫承宗對那邊是兩眼一摸黑,無法進行判斷,但盧象升卻在那裡呆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