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出。諸葛亮對此也無可奈何。
諸葛亮第二次出兵伐魏時,只有曹真單獨領兵抵抗。司馬懿算定諸葛亮只有一個月的糧食,利在急戰,於是奏請曹睿下詔,教曹真堅守諸路關隘,不要出戰,不到一月,蜀兵自走,那時乘虛而擊之。後果如所料。只不過諸葛亮善於退兵,損失不大。
在與司馬懿的最後一戰中,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能將司馬懿激到正面戰場上來,只得使小人手段,讓下屬送一些婦人衣物給司馬懿,羞辱司馬是如婦道人家一般,不敢出來正面交戰。司馬懿仍不為所動,反而將衣物披在身上自嘲調侃。倒是屬下眾將忿怒,一定要拼死出戰。司馬懿怕鎮不住部將,來了個千里請戰,哄騙將士們說,不是我不願意出戰,是皇上命令我們堅守,既然你們一定要出戰,我上奏摺給皇上,讓皇帝批准後我們馬上出戰,大家再耐心等等吧。於是裝摸作樣向皇帝寫求戰信。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以千里請戰?曹睿摸準了司馬懿的意思,於是明令堅守不要出戰,幫司馬懿鎮住了部將。諸葛亮終於黔驢技窮,再加上約請的東吳三路伐魏兵馬失敗,自己又有病在身,進退兩難,最終被司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
一場戰爭區域性的勝利並不能代表什麼,而是講的是最後的勝負,人生、歷史都在乎最後的勝負,鬥勇其次且短,鬥智在首且紀。司馬懿戰勝了諸葛亮,雖然不是輕輕鬆鬆,再難忍受都是事實。但司馬懿卻笑到了最後,方能夠成就司馬家族的最後成就霸業。
【諸葛神算緩出兵】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病可,乃上表說:“蜀兵數次侵界,屢犯中原,若不剿除,必為後患。今時值秋涼,人馬安閒,正當征伐。臣願與司馬懿同領大軍,徑入漢中,殄滅奸黨,以清邊境。”旬日內,司馬懿入朝,魏主將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懿奏曰:“臣料東吳未敢動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睿即拜曹真為大司馬、徵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將軍、徵西副都督,劉曄為軍師。三人拜辭魏主,引四十萬大兵,前行至長安,徑奔劍閣,來取漢中。
此時孔明病好多時,每日操練人馬,習學八陣之法,盡皆精熟,欲取中原;聽得這個訊息,遂喚張嶷、王平分付曰:“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陳倉古道,以當魏兵;吾卻提大兵便來接應。”二人告曰:“人報魏軍四十萬,詐稱八十萬,聲勢甚大,如何只與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兩將嚇了一大跳,以為是諸葛亮要藉機殺他們:這點人馬如何去抵擋擋四十萬人?
其實諸葛亮算準了:這段時間秋雨連綿,魏軍不敢深入,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而此時蜀國大軍都在漢中安歇一月,待魏兵退,那時以大兵掩殺過去:以逸待勞,十萬之眾可勝魏兵四十萬了。
孔明隨統大軍出漢中,傳令教各處隘口,預備乾柴草料細糧,俱夠一月人馬支用,以防秋雨;將大軍寬限一月,先給衣食,伺候出征。不久,天雨大降,淋漓不止。陳倉城外,平地水深三尺,軍器盡溼,人不得睡,晝夜不安。大雨連降三十日,馬無草料,死者無數,軍士怨聲不絕。不久,曹真、司馬懿無功而返,諸葛亮料定其退兵並會設有伏兵,於是令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出箕谷;馬岱、王平、張翼、馬忠出斜谷:俱會於祁山。調撥已定,孔明自提大軍,令關興、廖化為先鋒,隨後進發。
此次諸葛亮以逸待勞,退卻曹真、司馬懿大軍,取得復出祁山的開門紅。
4…4以退為進渡難關 袖裡乾坤能勝算
案例一:
友尼利福公司在非洲東海岸早就設有大規模的友那蒂特非洲子公司,那裡有豐富的肥料,並適合於栽培食用油原料落花生,是友尼利福公司的一塊寶地,也是其主要財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友尼利福這些肥沃的落花生栽培地一塊塊地被非洲國家沒收,這使該公司面臨極大的危機。針對這種形勢,柯爾對非洲子公司發出了6條指令:第一,非洲各地所有友那蒂特公司系統的首席經理人員,迅速啟用非洲人;第二,取消黑人與白人的工資差異,實行同工同酬;第三,在奈及利亞設立經營幹部養成所,培養非洲人幹部;第四,採取互相受益的政策;第五,以逐步尋求生存之道;第六,不可拘束體面問題,應以創造最大利益為要務。柯爾在與迦納政府的交涉中,為了表示尊重對方的利益,主動把自己的栽培地提供給迦納政府,從而獲得迦納政府的好感。後來,為了報答他,迦納指定友尼利福公司為迦納政府食用油原料買賣的代理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