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2/4 頁)
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而今魏國強大,吳、蜀弱小,須當固守險要,屯師邊疆,以逸待勞,伺機而動,可戰則戰,不戰則守。數年之後,魏國之勢穩如泰山,而吳蜀之寇疲於奔命,必然有隙可乘。屆時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大業可成。’想不到司馬大人卻將孫某這管窺之見記在心中,並視為奇策,孫某實在是又愧又喜!”
司馬懿哈哈大笑:“孫大人之策,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無雙妙計。老夫若任關中主帥,必定將其施行,自信亦必會取得圓滿成功。到時候,老夫要親自向陛下稟明實情,為孫大人、劉大人獻出的奇謀秘計請功!同時,老夫所獲的一切封賞,必與二位大人共享。皇天在上,老夫若違此言,必遭天譴!”
孫資、劉放二人急忙肅然起身,孫資謝道:“司馬大人為我等的區區小計找到了用武之地,我等已是感激不盡,又何敢奢望司馬大人代為請功言賞?司馬大人只管在前方放手施行這徵蜀之策,我等必在後方全力相助,不讓司馬大人受到任何掣肘。”劉放也連連點頭。這番話雖說得謙和之極,卻倒真是他倆的肺腑之言,毫未摻私帶假。如今,孫、劉二人在無形之中已認為司馬懿的成功,就等同於他倆的成功。自然,幫助司馬懿取得成功,就等同於幫助他倆取得成功。
司馬懿也站起身來,還禮謝道:“既是如此,老夫就代這天下蒼生謝過二位大人了!百戰百勝,卻勞民傷財、殺人無數,則雖勝亦不足為喜;不戰而勝,既無須勞師擾民,便可統一天下,又何樂而不為?孫大人之策,功在社稷,惠澤黎民,豈不賢哉?”孫資一向以“好奇計、多遠略”而自負,聽了司馬懿此語,不禁暗暗自喜,有些飄飄然起來,也假意謙辭道:“司馬大人休得再誇孫某了,孫某愧不敢當。”頓了一頓,便也還了幾句奉承之語給司馬懿:“若是我大魏群臣個個都能像司馬大人這般為國為民、公忠勤能,則天子幸甚矣!萬民幸甚矣!”
劉放也隨著附和了幾句甘言,陡然心中一動,似乎想起了什麼,便放低聲音對司馬懿說道:“不過,司馬大人雖堪稱德高望重的社稷之臣,但也宜於朝中和光同塵、隨方逐圓為佳。近來,華太尉、陳司空等大人似乎對司馬大將軍出任關中主帥頗為反對,併力保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升任關中主帥。若非劉某與孫大人多方諫爭,恐怕司馬大人亦難得一展徵蜀大略!”講到此處,他急忙抬眼看了看司馬懿的表情,見他面如止水、不知深淺,又道:“當然,劉某今日談及此事,決無向司馬大人邀功請賞之意。劉某希望司馬大人在私下裡與華太尉、陳司空多多溝通交流,破除成見,和衷共濟,共匡魏室!”
司馬懿一聲不響地聽完了他的話,臉色平靜如常,淡淡笑道:“多謝劉大人提醒。大概是由於老夫多年來帶兵征伐在外,與華太尉、陳司空少了溝通交流之故吧!也難怪華太尉、陳司空對老夫心生偏見!劉大人所言甚是,老夫擇日定與華太尉、陳司空坦誠相會,冰釋前嫌。”孫資也在一旁點頭稱是,道:“司馬大人此舉甚是恰當。不過華太尉、陳司空終究會體悟到司馬大人剛健中正的賢明之風的,從而將自己對司馬大人的片面看法改正過來。”
司馬懿只是淡淡而笑,雙眸之中卻變得如潭水一般深沉起來,望也望不到底。
這時,卻見孫資向劉放突然使了個眼色。劉放會意,咳嗽一聲,起身踱到了書房門口站定,側耳傾聽門外動靜,一副為人把風的模樣。司馬懿見此情形,不禁有些驚疑。他正欲發問,孫資已向他臉色一正,肅然說道:“司馬大將軍也許不知,前幾日,郭太后在永安宮召見了華太尉、鐘太傅、董司徒等數位元老大臣,提出要將其弟中壘將軍郭表之職予以擢升,接掌去世的曹大將軍空出來的大司馬之位。同時,她又要求在朝綱國紀中添上‘以孝治國’的說法,以此激濁揚清。不知司馬大人對此有何高見?”
司馬懿一怔,臉色立刻變得凝重起來。關於永安宮郭太后與當今陛下之間恩怨情結,他也是相當清楚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段時間來郭太后與陛下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惡化到今日這般境地!自去年四月以來,陛下就不再到永安宮向郭太后問安,這已顯現了他倆之間的關係極其緊張。而郭太后召見諸位元老大臣示以“以孝治國”之言,更是在不動聲色地用“不孝之名”來影射當今陛下。至於她要求提升郭表為大司馬,則顯然是在擴充郭氏實力,以備不測。這種種跡象表明,魏宮帝后兩黨的殘酷鬥爭,已然浮出水面。孫資今日這麼直截了當地問他這些敏感問題,分明就是在試探他在這場宮廷鬥爭中的立場表態。
一念及此,司馬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