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第2/4 頁)
言,朝廷可另遣人去南京查訪,如有罪行,必不姑息!至於爾等,無論如何也是深負皇恩,先領罪伏法為好,李佑繼續!”
其實眾臣對這個案子都沒有多大精神去應付,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後面的廷推上,那才是關鍵時刻。
李佑得了天子旨意,轉身對群臣道:“以本官所見,前鳳陽巡撫楊某尚好說,只有前運使丁某與前參政羅某二人的罪行不太容易定刑。要麼論罪當斬,家中男丁戍邊,女眷發賣!”
殿中眾臣臉色變了變,心不在焉的也被李佑之語驚到了。這個刑罰太狠,竟然要因罪殺大臣,雖然如此巨案未有先例,但景和朝殺大臣也沒有先例。
隨後李大人又道:“要麼削籍為民,抄沒家產,永不敘用!”
這個判罰,還算寬鬆。殿中暫且安靜下來,眾人紛紛尋思李主審提出一寬一嚴兩種說辭的用意何在,就連天子也一臉好奇。
~shuhaige。《 書海閣 》…~'(m)無彈窗閱讀'
四百八十七章 貪贓與私鹽(求月票!)
。。律例律例,律之後還有例,而例就要靠人去抉擇,國朝的例就掌握在如今文華殿中數十人特別是天子手裡。╱
。。5
o。shuhaige。
李佑當這個主審,很大程度上就是站在前臺負責技術程式的。他做出的一切判決都要經過廷臣公論並無意見後,再由天子做出最終裁定並生效。
殿裡眾人對李佑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決選項,放在心裡想了想,大都猜測出一二。
且不論李僉憲出於什麼原因,報私仇也好,刷剛正名聲也好,樹鐵面形象也好,現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非他真起了誅殺之意?
於法而言,從涉及銀兩數量來計算,此案可稱的上開國以來的第一巨案,處死人犯並非不合理。
但於情而言,近二十年沒有專門殺過大臣,還是不要破了這個“不殺士大夫”的傳統為好,上次壞掉傳統的時代是崇禎…
那李佑的想法,大概是既想判決處斬,又不想擔上誅殺大臣的名聲,所以才會故作為難的說出斬和輕放兩個選項。誰要贊同處斬,那就一起,誰要贊同輕放,那也要承擔被攻擊為徇私枉法的後果。
此猜測或許簡單化了,但萬變不離其宗,李佑的花樣無論如何,應該不超出這個範圍。
眾人在猜測,李大人也很識相的沒有擾亂,說完自己模稜兩可的意見後,故意停頓片刻,給了眾人思考時間。他心裡又暗道,不知殿中諸公里,誰先出來發言?
涉及刑名之事,八成還是三法司中大臣先出來表態,左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刑部尚書或侍郎?亦或大理寺卿?
“李僉憲受命審理此案,至今全無主意,莫非專以推諉為己能?朝廷命你斷案,並非只是命你查案,須得出判詞,而不是反問別人!”
李佑聞聲側頭望去。卻微微意外。這個站出來的說話,不是三法司中任何一位,而是人稱大司徒的戶部尚書晏俊。
他隨即一想,便暗暗瞭然。廷鞫之後還要廷推大學士,晏尚書呼聲很高,堪稱為大熱門人選,他這是要抓住最後時刻刷存在感,強化自己在廷臣心中的印象。
晏尚書的心思。殿中大臣都看得出來。不過也不得不承認。晏俊確實是最熱人選。
六部尚書中,分量最重的天官大冢宰趙尚書升為二品不到三年,當吏部尚書才一年半。年資略淺;最清貴的大宗伯海尚書也是去年才回朝當了禮部尚書,連趙天官都不如。
此外,大司寇荀飛謙當刑部尚書比前兩個稍長。但從景和六年算到現在也才四年功夫,而且刑部在六部裡地位偏低;
工部的大司空胡尚書年老力衰,馬上要致仕了,更別說工部在六部裡地位最低下,一般不可能憑藉工部入閣。
相比之下,戶部大司徒晏俊作為老資格尚書,又身為分量極重的戶部堂官,從年資和差事綜合來看,可謂是最有力的入閣人選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武英殿大學士彭春時當年以戶部尚書入閣,晏俊隨後接了彭閣老的班擔任戶部尚書,稱得上是彭閣老的嫡系親信。
而在當前,自從許次輔去職後,朝中徐首輔、彭閣老兩人的勢頭上升,所以說,晏尚書在朝中具備很雄厚的支援力量。
以上種種因素加起來。晏尚書不敢說十拿九穩,但也有個六七成把握了。如今到了最後關頭,該出面拉票就要去拉,多拉一個人就少了一個不確定因素。
參加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