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華夏信託第一槍(第2/3 頁)
主任和藹地招呼,“檔案都看過了沒?”
“都看過了。”顧驁點頭。
副主任繼續和藹地解釋:“信託債是個什麼東西,大致懂了麼?不懂也沒關係,一會兒讓人給你講講。這是國家第一次對境外發行信託債,不懂也是正常的。咱要跟著中央,解放思想吶。
過去咱們老是講咱中國既無內債,也無外債,全靠人民儲蓄髮展經濟。但新時代新形勢,有些能加快我們發展速度的新東西,也要儘量借用嘛。”
“副主任,我知道您的意思,我懂信託債。”顧驁肯定地回答。
他知道,桌上這兩份檔案,如果有任意一份辦成了,那確實是“新中國第一次對境外融信託債”。也算是為改開初年缺乏外匯的窘迫現狀,開啟了一條全新的資金解決思路。
在此之前,比如78年瘋狂使用外匯擴大投資後,79年國庫結餘最少的時候,連2億美元都拿不出來了。
這時候,“讓外國資本家直接認購中信的投資型債券,然後專款專用投到標的專案上”,無疑比靠出口慢慢賺外匯要快得多。
無非是將來需要給外國資本家一些比較高的利息(債券利息肯定比銀行貸款要高)
80年代,巴西阿根廷都是這麼發展經濟的,不過後來阿根廷借得太多、匯率又波動,所以崩了。巴西則經濟體量比較大,挺了過來。
所以說外匯債券不能多買,也不能不買。把握好償還能力和週期,別陷入利滾利和匯率陷阱,那絕對是有益的。
而顧驁眼前看到的這兩份檔案,絕對是外資委和中信信託成立後、發外債融資的第一槍,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極為重大。
弄好了,成為一個樣板典型,將來西方國家的資本都願意來認購中信債。
弄不好,說不定會堵住一條重要的融資渠道。
副主任與顧驁反覆確認,相信他完全理解了這事兒的重要『性』後,才有些難以啟齒地說:
“不過,這幾天我和主任、老闆反覆開會,發現要打響這融資100億日元信託債的第一槍,難度不小啊。
目前中信公司缺乏一筆能讓曰本富商們信服的、在曰盈利穩定、知名度夠高的投資歷史業績。曰本人不相信中信的選專案眼光,依然怕中信是被國家的行政意志『逼』著選專案、盈利前景不好……”
這兩個工程要融日元債,顧驁是心知肚明的。因為寶鋼的立項,就是去年偉人訪日參觀君津鋼鐵廠後定下來的,用的是全套君津的技術和裝置。後來的儀徵化纖,也需要大量曰本裝置。
買日貨,當然融日元債就行了,不用多此一舉搞美元債。
而事實上,按照原來的歷史發展軌跡,無論是儀徵化纖還是寶鋼,其日元債發債確實不太順利。
談判持續了很久,找讓日方信服的“歷史投資業績”也找了很久。大約到1981年才最終談妥,發出了第一筆的100億日元債。
而儀徵化纖也因為缺錢停工了兩年,到82年才正式開工、一期84年投產,比最初計劃耽誤了兩年。
可以說,如果國家能讓中信提前一兩年證明自己的投資信用、拿出歷史業績,打響外匯債第一槍。那麼這兩項國家級的超重大工程,都是有可能早兩年開工投產、形成創匯現金流的。
“有什麼我可以做的嗎?”儘管有不詳的預感,但顧驁還是隻能硬著頭皮問。
他相信對方應該不是直接耍橫,而是會給一些交換條件。
畢竟自己也是鞍前馬後立了功的人。
何況如果真的不尊重個人財產,國家尊重投資的信用會受損的,外國人會不敢來的。這是做給曰本人看的樣板工程,容不得任何強迫與瑕疵。
副主任便開門見山了:“從你跟邵爵士的洽談合作過程中,我們也知道的,你在一家港資公司有股份,那家港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個香江的智慧財產權業主,另外,還有一位內地剛剛過去的、原外交部的女同志,有5%的股權。
這家公司是電子產業的,屬於高新技術,產品創匯的絕對金額雖然不大,但我們也注意到,全部是在曰本市場創匯,而且利用獨有技術、佔據了大型遊戲機這個細分市場的第一名市場份額。示範效應很好。
不知道你能不能跟港方聯絡一下,促成兩地合資辦廠呢?具體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中信信託出面、近期馬上對港方釋出一輪港幣債融資需求,專款專用把融來的錢用於投資這家電子企業。港商不允許直接以個人和企業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