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邯鄲風雲:趙國復起(一)(第1/3 頁)
邯鄲城,往昔那繁華喧囂、車水馬龍的趙國都城,如今仿若淪為一座陰森修羅場。
城破的硝煙仿若一層驅不散的厚重陰霾,沉甸甸地籠罩著每一寸街巷。
刺鼻的煙火味與血腥氣息相互交織,肆意瀰漫於殘垣斷壁間。
久久不散,似是要將這場戰爭的慘烈深深鐫刻在這片土地之上,成為抹不去的傷痛印記。
聯軍士卒們,歷經連番鏖戰,此刻仿若被抽去了渾身筋骨,精氣神皆已損耗殆盡。
有的癱坐在斷磚碎瓦上,滿身血汙與塵土,眼神空洞而迷茫,望著眼前這滿目瘡痍之景,沉浸在戰爭餘悸中難以自拔,仿若靈魂都被這場殘酷戰事抽離。
有的麻木地穿梭於屍首和戰利品之間,機械地清點著。
每翻動一具冰冷軀體、拾起一件殘破兵刃,都似在無聲訴說這場勝負代價慘痛至極的戰事,那動作裡滿是戰爭帶來的疲憊與無奈。
秦王贏高,這位承繼先輩壯志、一心欲橫掃六合的霸主,此刻正站在邯鄲宮那荒蕪破敗的廢墟之上,身影冷峻、孤高,恰似一尊威嚴俯瞰蒼生的雕塑。
目光掃過這片往昔金碧輝煌、如今只剩斷壁殘垣的土地,心底五味雜陳。雖說此番趙國已在秦軍鐵蹄下淪陷。
可秦軍亦是付出了慘重代價,各營呈上來的傷亡簿冊,那一串串冰冷數字,宛如一把把鋒利且淬毒的利刃。
直直刺向他那顆驕傲且堅毅的心,讓他也不得不暫且收斂鋒芒,皺眉沉思接下來的佈局,思量如何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穩佔先手,繼續鋪就那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
燕國與楚國,戰後營帳內外同樣一片忙亂嘈雜之景。
傷兵們相互攙扶,拖著傷殘軀體艱難挪往軍醫營帳,沿途痛苦呻吟聲此起彼伏。
其餘士卒匆忙收拾散落四處的兵器甲冑,盤點所剩不多的糧草輜重,試圖從戰後狼藉裡拼湊出再戰的底氣,眼神中既有戰後的疲態,又有對未來局勢的隱憂。
只是,兩國將士目光偶然交匯時,那瞬間閃爍的並非齊心抗敵的熱忱,而是暗藏於眼底、如幽潭暗流般的猜忌與較勁。
只是礙於當下局勢,暫且被深埋於表面那看似融洽的合作之下,猶如休眠火山,稍有星火。
便可能爆發出洶湧烈焰,將這脆弱的聯合態勢焚燒殆盡。
蘇烈,肩負聯軍後勤排程重任,此刻仿若在驚濤駭浪中艱難掌舵的船伕,拖著沉重如灌鉛的步伐,穿行在廢墟街巷,神色凝重地監督糧草分發。
他深知,此刻勝負未定、局勢飄搖,糧草若有差池,士卒飢餒,聯軍必會軍心大亂、再生禍端,那便是自毀長城、萬劫不復。
在這亂世戰局裡,糧草就是維繫聯軍存續、支撐作戰行動的生命線,一絲一毫都容不得馬虎。
行至一處街角,一陣尖銳爭吵聲突兀傳來,他循聲望去,只見幾個燕國士卒與楚國士卒面紅耳赤、爭執不下。
湊近一聽,緣由竟只是爭搶一處相較完好的民居,想用作暫避之所,躲開這瀰漫城中的肅殺寒意。
蘇烈見狀,趕忙疾步上前,面色冷峻、聲若洪鐘:“都住手!如今趙國才敗,局勢恰似風雨中危舟,飄搖難定,我們若因這等瑣事自亂陣腳,拿什麼應對接下來波譎雲詭的變局?當務之急是齊心協力、穩固根基,而非內訌!”
眾人被他氣勢震懾,雖滿心不甘,也只能嘟囔著,在他注視下悻悻散開。蘇烈望著他們背影。
暗歎之餘,深知這微小衝突恰是聯軍內部矛盾重燃的火星,若不及時疏導管控,遲早燎原,將聯軍陣營燒得片甲不留,讓此前諸多努力與犧牲付諸東流。
在邯鄲城另一側,趙王趙遷被囚於聯軍臨時搭建的牢營之中,往昔象徵尊貴身份的華服如今破舊不堪、汙漬斑斑,髮絲凌亂,形容頗為狼狽。
可即便身處絕境,他脊樑依舊挺直,昂首挺胸,宛如遭狂風驟雨卻根基不倒的蒼松,眼神中滿是不甘與憤恨,恰似兩簇幽火,緊盯牢營外動靜,那骨子裡的倔強不屈,彰顯著未滅的復國執念,仿若在黑暗囚牢中默默積蓄力量,等待著重燃趙國烽火的時機。
秦王政終按捺不住,親臨牢營,站在柵欄外,神色複雜打量趙王,良久,開口問道:“趙王,你趙國已覆,可曾後悔與我大秦為敵?”
趙王先是一愣,隨即仰天冷笑,笑聲在牢營迴盪,透著幾分淒厲豪邁:“哼,秦國以霸道行世,恃強凌弱,今日勝我,不過倚仗兵力,仿若強盜!但天道輪迴,他日必遭反噬,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