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邯鄲風雲:趙國復起(一)(第2/3 頁)
等著!”
秦王臉色一沉,仿若被戳中痛處,冷哼一聲,拂袖而去,腳步間隱有慌亂。回營後,獨坐案前,手指輕叩桌面,對這硬骨頭趙王多了幾分忌憚,反覆權衡是該殺之以絕後患。
還是留作制衡他國的籌碼,於這複雜棋局謀長遠利益,每一次叩擊桌面都似是在權衡利弊的內心節奏。
燕國軍營內,燕王姬喜滿臉愁容,與老將鍾離恪相對而坐,商議歸程之事。燕王眉頭緊鎖,焦慮無奈溢於言表:“老將軍,此番伐趙,我燕收穫寥寥,還折損諸多將士,眼下秦國勢大,楚國亦不可小覷,我燕國夾在中間,恰似夾縫螻蟻,往後如何在秦楚間立足?老將軍可有良策?”
鍾離恪手捻鬍鬚,閉目沉思片刻後睜眼,沉穩而言:“陛下,如今秦國如日中天,楚國底蘊深厚,燕國當務之急是暫避鋒芒,速回整頓軍備、強化實力,派能言善辯之士與周邊小國修好結盟,互市通商、積草屯糧,以待時局變化。且邯鄲新定,秦國定會重兵佈局監管,我們不妨主動請纓助其維持治安,一來探聽虛實,二來或能分一杯羹,尋得生機。”
燕王眼睛一亮,連聲稱是,傳令準備拔營,似是在黯淡局勢中尋到一絲曙光,急於抓住這可能的生機。
恰此時,營帳外喧譁聲起,燕王皺眉命人檢視,原是秦軍押解一群趙國俘虜路過。
燕王目光掃過,見俘虜雖衣衫襤褸、神色萎靡,卻多身形矯健、目光堅毅,心頭一動,側身對鍾離恪道:“老將軍,這些趙國子民皆可用,若帶回燕國訓練成軍,可為我所用,壯大燕軍,此乃天賜良機。”
鍾離恪卻神色凝重搖頭:“陛下,此舉萬萬不妥。秦國剛得勝,警惕性高,不會允准,強行擄掠還會加深與秦嫌隙,招來災禍,望陛下收回成命。”
燕王長嘆,滿心不甘也只能作罷,那無奈長嘆裡滿是錯失機會的遺憾與對燕國處境艱難的喟嘆。
此時,牢營中趙王聽聞燕國討好秦國、妄圖擄掠俘虜之舉,仰天大笑:“可笑燕王鼠目寸光,以為秦國長盛不衰,今日賣我趙國求榮,他日必被秦國棄如敝履!”
這話傳入秦王耳中,秦王本就不滿燕國行徑,此刻更是冷哼:“趙王嘴硬,不過所言有理,燕國不足懼,也不能讓其得逞。”
當即下令不許燕國參與邯鄲事務,削減其戰利品份額。
燕王得知後,大驚失色、懊悔不迭,聯軍內部矛盾也因這事被激化,各方勢力暗流湧動、明爭暗鬥。
一場新風暴悄然醞釀,似是平靜湖面下暗流湧動,隨時可能掀起驚濤駭浪。
楚國將領項梁,心思縝密、野心勃勃,眼見燕、趙、秦三國矛盾加劇,恰似漁人見魚入網,暗喜不已,敏銳察覺這是楚國崛起良機,遂秘密遣心腹,喬裝改扮赴各國軍營遊說。
他尋到燕國鍾離恪,屏退左右,懇切而言:“老將軍,燕國依附秦國實乃與虎謀皮,秦王待燕刻薄,肆意削減、排擠,心性涼薄、毫無誠信。楚國與燕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天然盟友,願攜手共抗暴秦,老將軍意下如何?”
鍾離恪本就對秦不滿,聽此勸心動,告知燕王。
燕王猶豫再三,權衡後終敵不過對秦報復的恐懼與楚“橄欖枝”誘惑,決定與楚暗中往來,互通訊息謀抗秦策,似是在大國夾縫中尋到新出路,試圖打破困局。
另一邊,項梁又遣能士潛入趙國殘餘勢力潛藏處,對心懷復國之志的趙軍舊部煽風點火:“諸位壯士,趙國雖兵敗一時,但根基民心尚在!只要聯合楚國,在楚支援下,復國有望,重拾榮耀、再鑄輝煌絕非空談!”
趙王趙遷雖身陷囹圄,積威仍在,舊部聞楚國表態,紛紛響應,暗中集結,伺機而動,願為復國拼死一搏,仿若星星火種,悄然匯聚,只等燎原之勢到來。
秦王贏高久經沙場、目光如炬,很快察覺各國軍營微妙變化,意識到楚國在背後搗鬼、妄圖渾水摸魚、擴張勢力。可此刻各方勢力已如脫韁野馬。
暗流洶湧,牽一髮而動全身,難以簡單壓制。
無奈之下,秦王強壓怒火,決定先穩住陣腳,一方面加派人手嚴控趙國,防趙王與外界聯絡生變。
另一方面調兵遣將,緊盯燕楚聯盟一舉一動,尋破局之法,猶如棋局高手面對複雜亂局。
雖棘手卻沉穩佈局,試圖找回掌控權。然局勢漸脫掌控,如斷了線的風箏在亂世狂風中飄搖。
風雲變幻新篇章正徐徐拉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每一刻局勢都似在懸念中變幻。
就在秦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