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戲術閻羅詮奧秘,泥鬼諭鬼蘊滄桑(第7/11 頁)
著一個人,衣冠服飾像帝王,樣子很威嚴。李常久跪伏在地上,不敢抬頭。閻王命令把他拉起來,安慰說:“不要害怕,我因為過去吃過你的酒食,想見見面表示感謝,沒有別的事。”李常久這才放心,但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閻王又說:“你不記得在田野裡灑酒祭奠的時候了嗎?”李常久頓時醒悟,知道他是神,便叩頭說:“剛才見我嫂子受這麼嚴厲的刑罰,骨肉之情,心裡實在悲傷。乞求大王能可憐饒恕她。”閻王說:“她太悍妒,應該得到這種懲罰。三年前,你哥哥的妾生孩子時腸子盤繞而下,她竟暗暗把一根針刺在妾的腸子上,使妾至今臟腑常痛。這種做法哪還有人性!”李常久再三哀求,閻王才說:“看在你的面子上饒恕她。你回去應當勸這個悍婦痛改前非。”李常久謝過閻王后往外走,一看門板上釘著的嫂子已經不見了。他回家去看嫂子,嫂子躺在床上,瘡口流出的血把床蓆都染紅了.
(二)閻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神話形象,以下是相關介紹:
寓意
閻羅通常代表著公正、嚴明的審判和善惡有報的觀念。他對死者生前的善惡行為進行評判和懲處,警示人們要行善積德,不可作惡,否則將在死後受到嚴厲的懲罰.
經典典故
韓擒虎為閻羅王:隋初大將韓擒虎病重臨死前夕,鄰母見其門下儀衛甚盛,有人稱來迎王,又有疾篤者欲謁王,稱閻羅王。韓擒虎稱“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後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
包拯為閻羅王:包拯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著稱,被認為死後成為了閻羅王,負責審理陰間案件,懲處惡鬼和惡人,其形象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公正司法的嚮往.
主題思想
懲惡揚善:閻羅對生前作惡多端之人予以嚴懲,如《聊齋志異·續黃粱》中曾孝廉貪贓枉法,死後被閻羅王施以酷刑,而善良正直之人則會得到善待或庇佑,體現了對正義的維護和弘揚.
道德警示:告誡人們要遵守道德規範和倫理準則,如《聊齋志異·閻羅》中李久常的嫂子因悍妒作惡受罰,警示人們不可違背道德良心,否則將遭受報應.
指導思想
佛教因果報應說:佛教認為人的善惡行為會產生相應的果報,閻羅的審判和懲處正是這種因果報應觀念的體現,引導人們棄惡從善,以獲善果.
儒家倫理道德觀:強調君臣、父子、夫婦等倫理關係和道德準則,如嫂子對妾的嫉妒和傷害違背了婦德,受到閻羅懲罰,體現了儒家道德規範對人們行為的約束.
文化傳承
文學藝術傳承:閻羅形象在文學作品如《聊齋志異》《西遊記》等,以及民間傳說、戲曲等藝術形式中頻繁出現,不斷豐富和傳承著其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元素。
民間信仰傳承:在民間信仰中,閻羅與地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透過祭祀、祈禱等方式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和對善惡有報的信仰,這種信仰傳承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
天地人之道奧秘
天人感應:閻羅的審判被視為上天意志的體現,人在世間的善惡行為會被上天感知,死後由閻羅進行獎懲,體現了天人之間的相互感應和聯絡。
人道遵循:強調人要遵循道德倫理,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如兄友弟恭、夫義婦德等,以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否則將受到懲罰,這是人道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準則.
順應天道:天道公正無私,閻羅的審判也是基於公正的原則,人們應順應天道,遵循自然規律和道德法則,做到心地善良、行為端正,以實現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統一。
(三)閻羅形象在不同文化中有諸多差異,具體如下:
古印度文化
在古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閻羅最早以閻摩神的形象出現,他是太陽神毗婆藪之子,居住在天界樂土,人死後靈魂要去見他,其有兩個使者是兩條狗 。後來在婆羅門教中,閻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成為監督死者生前行為並給予賞罰的神只,進而成為地獄主宰者,最後演變成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只.
佛教文化
閻羅是佛教中的地獄之王,通常被描繪為戴著骷髏頭王冠審批死者的形象,以強調其與死亡和地獄的聯絡,他創造了衰老和疾病,來教導人類重視生命價值,督促人們活著時好好做人.
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閻羅王是陰間的主宰,形象多為面容嚴肅、頭戴冕旒、身穿寬袍大袖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