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蓮華經》(第5/6 頁)
兼行六度,他把六度當助行。這個地方不一樣,他是廣修六度,全為利他了。因為他理觀已經成就了,所以他把六度當作一種歷事煉心的物件。就是這個人透過讀誦、說法,他已經觀行成就,堅固以後他就能夠怎麼樣?修佈施了,這個人就有資格來蓋塔廟跟僧坊來供養三寶,來供養讚歎三寶,而且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來讚歎大乘菩薩的功德。這個地方講佈施度。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前面是講財佈施,這以下講法佈施。他不但是用財來供養三寶,他還能夠假借種種的因緣,來善巧方便地宣說一佛乘的因果。這個法佈施。
這以下講持戒。“復能清淨持戒”,他能夠斷惡、修善、度眾生,持菩薩的三聚淨戒。
“與柔和者共同止住”,修忍辱波羅蜜,和合無諍,修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忍辱無瞋是生忍,是對人的安忍;志念堅固是法忍,他對甚深的法義,對這個一心三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種中道的妙理,他能夠安忍隨順,叫法忍。
這以下看禪定。“常貴坐禪,得諸深定”,他能夠成就種種的禪定。而且,“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對一切的善法能夠專一相續地去修學。乃至於成就廣大的智慧。“利根智慧,善答問難”,他能夠廣學多聞,而且成就辯才,能夠回答眾生各種問難。所以,他理觀成就以後,到第五品的時候,他從六度萬行去歷練,不但不妨礙他的理觀,還加強理觀。
有哪兩種特殊的功德?
我們看第二段,他的功德,直趨菩提道場。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前面指的他廣修六度的因地的相貌,這以下講他果地的功德。阿逸多!在我滅度之後,這個圓五品之人,他一方面受持讀誦《法華經》,一方面廣修六度,那麼,這個圓五品人,他有兩種特殊的功德:第一,“已趣道場”。他的方向非常明確了,他正式地趣向佛道,而且這個趣向是不可退轉的,他只有前進沒有退步。所以他這個人成佛已經是可以預測的了,“已趣道場”。
第二個,“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菩提樹下”。他不但是趣向,而且已經是怎麼樣?離成佛不遠了。所以這個人位置就跟前面的位置一樣。諸位!五品觀行位圓滿以後是入相似位,就是他已經成就相似法身了。相似法身,就這個人他對無上菩提已經怎麼樣?方向明確,而且非常接近了。
那麼這個人是有什麼功德呢?
這個圓五品的人,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坐,不管是立,不管是在活動,他所經過的地方,我們就應該起塔廟來供養這個處所。也就是說,他就是佛菩薩。當然他還沒有成就法身,但是他已怎麼樣?相似法身了,就差他不能夠普門示現利他而已。所以圓五品的人到最後他是怎麼樣?他的階位跟前面的四信完全一樣。
所以,諸位!因位的修學,它的目的是成就理觀的智慧。理觀的智慧一成立,他的指標就是見佛。那麼見佛他是在定中見佛,所以是圓教的十信位,就斷見思。下手不一樣,一個是從信解,一個是從隨喜,但是結果都是一樣,都是相似位。
那麼,這個四信跟五品怎麼配合呢?
蕅益大師說,五品的前二品,隨喜、讀誦,就是配四信的第一信,一念信解。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就配後面的二、三、四,一個信配一個品。就是初兩品是一念信解,後面的三、四、五品就配解其言趣、聞持供養跟深信觀成。最後的結果都是成就圓教十信的相似位。
蕅益大師對這個四信、五品,最後一段的總結開示說,“其義既齊,四五無別”。他說,它們兩個的結果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利根人直接契入理觀,鈍根人先從事修下手。“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只是針對我們這些佛陀滅度以後的鈍根菩薩,佛陀特別強調讀誦經典的重要。
也就是說,其實四信到最後也是要經過六度的歷練的,它只是略而不說而已。如果把四信加上兼行六度跟廣行六度的話,那麼這樣子四信跟五品對照起來,最大的差別就是差在讀誦。就是佛世的時候他不用讀誦,他聽聞就夠了;佛滅後讀誦變成重要的了,就長時間的文字熏習。這個就是所謂的四信五品結果一樣,只是過程差在有沒有讀誦,在這個地方。
我們看附表第四十。我們把圓教的一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