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蓮華經》(第4/6 頁)
僧坊跟堂閣(僧坊是居住的,堂閣是說法跟坐禪的),它的數目有多少呢?有若干百千萬億這麼多。這個寺廟你還不是蓋一處,是蓋百千萬億這麼多的數目。那麼這個數目,你蓋完以後,“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你親自在佛陀面前跟諸比丘面前,把那個百千萬億的寺廟供養我跟比丘僧。
是故我說,在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法,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你這個人就“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你今天的說法能夠等同蓋這麼大的寺廟呢?因為,法施功德,供養中最,你法施就是修最大的供養。這個是這樣,就是說,你修財施,他肚子餓你給他一碗飯,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生,這也是供養,這是財供養,但是你沒辦法改變他內心的本質,因為他的內心當中是一種惑業苦的相續。他為什麼有痛苦呢?他是因為有業障。他為什麼有業障呢?因為他有煩惱。所以,我們給他財施,能夠解決他一時的痛苦,就像一個人痛苦了你給他吃個止痛藥一樣。但是法施不一樣,你弘護正法,開啟他心中的智慧。
諸位!這個說法不是指三乘的說法,是特別指《法華經》的說法。你聽懂以後,你回去跟你的同參道友,把核心的思想告訴他。你說,欸,你知道嗎?佛陀是萬德莊嚴,我們是業障凡夫,但是沒關係,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是平等的。佛陀有清淨,我們也有清淨,佛陀具足,我也具足,只是佛陀把它開顯出來,我沒開顯出來。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經營我們的內心,這就是妙法。那你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以後,好了,他的心本來都向外攀緣的(我們一般人都是經營人生,向外攀緣),他突然間迴光返照:哦,原來我內心世界這麼美妙!那麼他一念的迴光返照,他的生命從此改變,這個叫真如內燻。
諸位!理觀的善根是不會退轉的,他修一分,這個善根就種下去了。他這個人不管到天上,到三惡道,你跟他說法的那一分善根,它永遠存在,它不會退失的。本具的東西怎麼會退失呢?它又不是因緣所生法。
也就是說,你今天說法,你對他就是一個無上的供養,因為你徹底地改變他生命的整個方向。他本來是一個向外的攀緣的心,結果他一念的迴光返照,而這麼一個迴光返照以後他就會有第二次的迴光返照,他就有可能遇到三寶,他就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所以這個法供養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啟動了真如內燻,啟動了人生的第一次的清淨的迴圈。
辛三、加兼行六度
我們看辛三的“加兼行六度”。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這個地方講第四品,兼行六度。
“況復有人”,他不但是隨喜、讀誦、說法,他一方面受持經典、修學理觀作正行,他還能夠兼行。兼行就是說它是一個助行,他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繼續修他的隨喜、讀誦、說法的理觀,但是他抽出一小部分的時間,兼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這個人所得的功德最為殊勝了,無量無邊了。
比方說廣大的虛空,它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有兩個特色:它沒有限量,因為它清淨無相,所以它沒有限量;第二個,它廣大無邊,它沒有障礙。用虛空是譬喻什麼呢?我們看合法。就譬喻這個兼行六度的人,“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諸位!到了第四品,佛陀允許我們兼行六度,因為他理觀某種程度已經是堅固不退了,所以他涉事的時候,蕅益大師講,涉事不妨正行,而且是以事助理。它不但不影響他的理觀,還幫助他的理觀,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兼行六度了。因為他修佈施,他不會執著福報相,他知道是透過佈施啟動我內心的佈施的善根,透過持戒成就我持戒的善根。他是能夠法法消歸心性,他不會落入因緣福報的執著,所以這個人可以兼行六度了。
辛四、加正行六度
我們看辛四,加正行六度。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前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