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121集《妙法蓮華經》(第5/6 頁)
一切通”。
我們前面的,不管是名字位,不管是觀行位還是相似位,對真如都是觀照的一種模擬跟假想,這個時候是真的真如現前了。然後,真如現前以後,你再來看世間,那真的是如夢如幻,就萬法迴歸一心了,所以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了。
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問題呢?“窮源猶未盡”,是“尚見月朦朧”。你可能是證得一品法身,或者兩品法身,就是真如的光明顯現,但是還沒有成佛。這個地方的分證即佛,有四十一位的法身: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覺。就是這個法身的功德慢慢地圓滿,但是還是“窮源猶未盡”。這是分證即佛。
我們看最後的佛位,究竟即佛。
佛位
六、究竟即佛
從來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複本時性 更無一法新
成佛以後,你圓滿成佛以後,當然你可以回顧你過去的無量劫的凡夫的世界,你會得到一個答案,就是過去“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諸位!你現在的心整天打妄想,對不對?哪一天你成佛了,那你現在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還是你換了一個心?這一句話就給你答案了。
當我們是迷惑的時候,當我們向外攀緣的時候,真如的心就變成全真是妄。真如不可以切割的,不能說:欸,我現在把真如分成三分之一打妄想,我三分之二是真如。沒有這回事情,沒這回事情,只是淺深不同。就是過去是全真成妄,那現在呢?是全妄即真。只是這個妄跟真的程度它淺深不同,就分成六即佛。但是,總而言之,真如是不可切割,所以是全真而起妄,全妄而即真。
就像有一個禪師說的,那禪師他沒有開悟之前,他說,我以前看山坡當中的草,看它們全部都是草。我現在再來看,我發覺它們全部都是藥。這什麼意思呢?你不懂藥理的人,你看草就是草,沒有用的草,但是你懂得藥理的人,你看這些每一個草都有作用,全部都是藥。
又有一個禪師,也是這個道理。他說,我以前看大海的時候,我看到的全部是波浪;我現在再來看大海,我看到的全部是海水。就是“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就關鍵在於他是已經覺悟還是迷惑。一念迷,“從來真是妄”;一念悟,“今日妄皆真”。所以本質是沒有變的,是作用改變了。
所謂的成佛就是“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我們修行只是開顯我們自性裡面的自性功德力,並沒有去增加哪一個法,就像我們過去說的,同樣一片虛空,同樣一片大地。其實是有一些改變,就是虛空當中多了一道光明。就是我們以前的心是有真如,但是它是處在黑暗中的真如;現在是被光明給開顯了,所以虛空中多了光明,大地當中多了一分的自在。
我們以前性具十法界,但是我們要變現什麼法界,我們做不了主。就是我們以前的大地要出現什麼東西,那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成佛以後,你可以變成一隻小白兔,你也可以變成一個人,你也可以變成天人,你也可以顯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你十法界,那叫做隨生自在,就是這個大地多了一分的自在。就是虛空多了一道光明,大地多了一分自在。那其他呢?虛空還是虛空,大地還是大地,本質沒變。這個就是所謂的究竟即佛。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性德 六而常即
修德 即而常六
性修不二
整個圓教的修學,是先從內觀真如以後,再去修六度法門,這是眾生法界先跟心法界結合,再去修佛法界。所以它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它是開顯自性的功德力,性德,所以才有“六而常即”的“即”這個概念。雖然理觀,它也有事修,有六度的事修,所以也是“即而常六”。所以,它整個修行叫性修不二。
我們看這個判教,一般的權教的判教,它的標準在空性。你對空性的體悟多深,那你這個階位就有多高。那你空性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別教的十信、十住、十回向,主要的是以空性來作判斷。但圓教不是,圓教是以法身來判斷,以你對法身的觀照、對法身的開顯到什麼程度而安立的。
這樣講就是說明什麼事呢?這個“即”是關鍵了。諸位!藏通別三教沒有“即”這個字,藏通別隻有差別相。所以,你把修別教的兩個菩薩找過來,沒有證得法身之前,他們之間只有差別相,沒有共同點。圓教不是,圓教是任何階位都是“常同常別”。圓教名字位跟觀行位,淺深不同,但是他們兩個依止的地方,所緣境都是自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