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所以疑情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好,這段是蕅益大師講完五時的判教以後,他老人家做出三段的總結。
第一個,“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這個“諸經”指的是前面的四個。《華嚴經》當然是為了滿足法身菩薩,阿含、方等、般若為了滿足業障凡夫,所以這個都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說,佛陀您老人家對這個人說這樣子,對那個人說這樣子,那到底老人家心底怎麼想?咱們先不談眾生法界,您老人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站在您的角度,您想告訴我們什麼?這就是《法華經》“暢佛本懷”。以前所有的經典都不是佛陀要說的,叫做“逗會他意”,為了滿足眾生的需求。你有這個需求,我就告訴你怎麼樣邁過這個坎。
所以《法華經》的特點,就是把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本地風光,全部講出來。所以,當知此經,是唯論設教之大綱,就講到佛陀當初為什麼為實施權,最後為什麼開權顯實,已經不再談一些修行的枝末——怎麼樣破障、什麼調伏煩惱,已經不談這個了。就好像一個精算師,先用小小的數目慢慢加起來,等到成就一個大數以後,這個小數目就不需要了。你一開始是五再加十再加二十,加到一萬……我們當然是站在大數的角度、看待大格局的角度來看成佛之道,不可能再回到你以前那種小胸量的格局了。所以,本經就是站在佛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站在佛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麼往生。
所以“只為深論佛教妙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本果”。我們深入探討佛陀的核心思想,你說空性是佛陀的核心思想嗎?應該不是吧。如果佛法的核心思想只有空,你那麼辛苦成就萬德莊嚴幹什麼?那妙有就沒有意義了。
按照《法華經》的思想,空是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凡夫執著生命的現象是不對,這個我們承認,但是你完全否定生命現象也不對。如果生命的目的是把生命消失掉,那麼佛陀的法身報身是幹什麼用的呢?生命的目的是提升,是轉化,而不是把它斷滅。
就是說,我們凡夫出了差錯,要反省的是我們的執著,生命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佛陀講空觀是不得已,因為你執著太重了,佛陀先用空觀讓你暫時休息。真正的佛法的目的是妙有,成就萬德莊嚴。
所以,佛陀到了法華會上才真實講到。就是佛陀您講了那麼多,到底是要我們怎麼做?我們的目標在哪裡?使令我們“近會圓因,遠申本果”。就算我們今天學了《法華經》不能馬上成佛,但諸位,我們那個善根力——我們的蓮子已經成就了。所以,今生成就佛種;來生,《法華經》後面會說,你學了《法華經》,只要成就一念的信解,你未來就很容易跟佛陀相遇,你會生長在有佛的國度裡。
你看,有些人他往生以後,他就生長在沒有佛的國度。所以因緣都是我們創造的。你看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多好!本來是外道,遇到佛陀以後,佛陀讓他先證得阿羅漢果,晚年之前再講《法華經》,讓他們回小向大。哪有那麼好的事,都讓舍利弗碰到了,是吧?因為他前生跟佛陀結的緣深啊,諸位!
當然跟佛陀結緣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憶念他的佛號。但是這個畢竟是外緣,你要找到跟佛陀相同的平臺——佛陀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人生,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那你才是真的佛子。大家能夠思想一致,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所以你學《法華經》,就是說,佛陀的功德我一點都做不到,但是我先掌握佛陀的思想,就是佛陀是怎麼想的。這個時候你跟佛陀是同一個鼻孔出氣,你未來的進步、你未來生命的改變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大白牛車的看法。
“所以疑請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所以佛陀在舍利弗三請以後講經,當然,佛陀主要是讓那些不適合聽《法華經》的人先離開了。那些五千比丘退席以後,佛陀說,這些人聽了以後可能不但不會讚歎,還毀謗,請他們先離開。離開以後佛陀開始正式講《法華經》。
聽完《法華經》以後,你以前該幹麼還幹麼。我一天唸佛三千聲,照樣念,多一個理觀的智慧,把《法華經》的思想放進去。你以前拜八十八佛,照樣拜,把《法華經》的思想放進去。結果就是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時間,你的成長叫做一劫。這個就是《法華經》,就是除了你未來的法力不可思議,你多了一個自性功德力。你是兩種力量的修學,多了一個理觀。就是說,你不是隻有花,你還有蓮子。
也就是說,《法華經》的修學,它務實地面對我們的煩惱業力,也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