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集《妙法蓮華經》(第5/7 頁)
時理想化地為未來的成佛做了一個佈局,所以它有理想面。它有務實面,叫做權法、方便法門;它也有理想面,有內心的善根力。它是裡外兼修的,這就是《法華經》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是很多業障、很多煩惱,但是我們其實可以提早為成佛之道佈局,是這個概念。
好,我們看下一個主題。
貳、解釋經題 分三:甲一、總解;甲二、別解;甲三、結示
甲一、總解分二:乙一、妙法;乙二、蓮華
乙一、妙法 分二:丙一、相待論妙;丙二、絕待論妙
說了這個五時以後,我們就知道佛陀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講《法華經》的。就是,凡夫忙於破障,但是你只要把《法華經》加上去,你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它的妙法,天台宗解釋有兩塊。
丙一、相待論妙。
我們先看第一個,相待論妙。
一、妙法。
相待論妙:
三藏但半字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粗;滿字是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故粗;今經直顯滿理,故妙。
智者大師解釋妙法,他分兩塊:
第一個,什麼是妙呢?從對比的角度我們看。
阿含經,就是三藏經。這個“藏經”跟“藏傳”佛教不一樣,“藏傳”佛教是大乘法。它這個“藏經”就是小乘經典,就講到苦空無常。它是半字法門,因為它只有破障。它只有破妄、沒有顯真,所以它是講一半。生滅門,它是對立的,因為它是我空法有。一個人只要有執著就對立了,不管我執法執。
當然,阿羅漢這個執著是法執了。阿羅漢他那個空跟般若的空不同在哪裡?當然對我們凡夫也很好用。他帶有苦諦思考的空,他是從苦諦切入的,因為他從無常去觀。無常,就讓我們知道這個因緣法是痛苦的,因為我們最大的訴求就是穩定。我不管人生怎麼樣,你說我活得很淡泊,但我習慣了也就好了。它不是。它因緣所生法,今天給你弄一下,明天給你弄一下,就是說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就是真正的痛苦。你也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所以這樣子阿羅漢就對痛苦極度地厭惡。
但這個也有後遺症。如果你不修《法華經》,那你以後怎麼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說,因為你是從這種非常斷滅的角度離開娑婆世界的。所以我提醒很多淨土宗的人,你怎麼離開娑婆世界的,很重要。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因為你遲早要成佛。沒有一個人不成佛的,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一定會成佛。你現在說你不願意,只是你現在打妄想,你以後不是這個想法了。就是說,你遲早要成佛,你現在的過程不能為以後構成障礙。我們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能夠務實地解決現在的問題,也請你考慮你未來的理想,這兩個是可以同時運作的。所以這個生滅門是有問題的,它那個對立的法門是有問題的,它不能通滿理。
所以,從空性的角度,其實般若的空性,比阿含經的無常的空性好。因為般若的空性它不談無常,它講因緣的開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什麼叫空呢?說你為什麼有這個兒子呢?你跟因緣借來的。因緣借給你,你就有了;你那個能量耗損完了,就沒了。它也沒有談痛苦,也沒有談快樂,就是因緣的開合看出一切法生滅,一切法“無自性空”。所以,從因緣來看空,它沒有個人的情感,這樣比較好。就是,把三界空掉,我沒有任何意見,因為它無自性。我並沒有說它是痛苦,也沒有說它是快樂,反正它是緣起性空。這樣的空是比較理性,不帶有個人情感。
當然,阿含經的空,它這個無常空,往好處來看它會給你動力。因為三界很痛苦,所以逼迫你必須要進步。但是從成佛之道,這種空如果你操作過當,會有後遺症,所以它這個是不圓滿的。“滿字不生滅門,能通滿理,故妙”,意思就是說,從破障的角度,般若的空要比阿含的空來得高明。
那我們再看中道。
“又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故粗;今經直顯滿理故妙。”其實方等經也講一些中道思想。這中道,它是從外境安立:空有的平衡。但是本經的中道是從一念心性講。就是說,其實你本來就是中道,哪有什麼中不中道的?你那一念心本來就同時是清淨,同時又具足,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只要恢復本來面目就好了。你不是說去追求一箇中道的東西,而是你的心本來就即空即假即中,是你自己把它搞壞的。你的心性本來設計就是中道的。所以《法華經》的中道要比一般的大乘佛法的中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