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戒心法(第2/5 頁)
養育人民,使人民不至於陷入犯罪。這兩點是管理人民的基本職責。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而人民仍然違法,那麼司法人員當然應該依法執行,但如果瞭解情況,應當悲憫而不高興。如果能夠有這樣的態度,就已經接近於不殺的理念了。
又有人說:軍事將領的重要任務是剷除暴亂,保護良民,更是不可能完全不殺。怎麼辦?回答說:製作武器的人唯恐武器不傷人,所以在選擇職業之初就應該謹慎。一旦成為軍人,每一個命令、每一次指揮都與許多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怎能不格外小心?關鍵是以不隨意傷害任何一個人、動物、植物為原則。只要將領們慎重選擇士兵,嚴格明確紀律,平時多加訓導,戰時多加約束,無論戰爭勝利與否,都要禁止騷擾和殘暴行為。如果能有這樣的態度,即使執行殺人的任務,其消除殘暴、停止殺戮的心願也能被天地所見證。從前鄧禹率領百萬大軍,自己說每時每刻都在注意,不敢隨意殺人,天道好輪迴,他的後代一定會有興盛的人。果然,鄧禹的子孫世代顯赫,有30人被封為公侯,16人擔任大將軍以下的職位,14人擔任中二千石的官職,22人擔任列校,州郡的牧守更是數不勝數,孫女和曾孫女都成為了皇后,延續了十幾代不斷,積累的善行帶來了吉祥,難道會錯嗎?
還有人說:人類飲食,世俗宴會,長久以來都有宰殺烹飪的習慣,似乎也不能完全避免殺戮。怎麼辦?回答說:不殺小生命,不踩踏昆蟲螞蟻,透過吃素食來保持健康,近世那些根基深厚、智慧超群的人已經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當然可以作為榜樣學習。暫時做不到的人,所需的肉類等食物,應首先禁止在家裡殺生,除此之外,因為個人特別要求而殺的不吃,親眼見到被殺的不吃,聽到被殺的不吃,這樣做在飲食健康、朋友交往、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不會有障礙。如果能夠這樣做,也可以暫時培養不殺生的心態,稍微減少一些殺業。
第二戒:心不盜
什麼是盜?凡是物品,哪怕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東西,如果不是我應該拿的,而我卻拿走了,這就叫盜。什麼是不盜?凡是對於物品,哪怕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東西,如果不是我應該拿的,而我從來都不拿,這才叫不盜。
然而,人們在公開場合不敢做出偷盜的行為,有時卻會在私下裡偷偷進行,以為沒有人看見,稍不剋制,偷盜的行為就在私底下形成了。一旦習慣了在私底下偷盜,時間久了,也會敢在公共場合偷盜。
偷盜的行為有時並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意間形成的,人們常說這是無意之過。如果不經常自我檢查,偷盜的行為就會在無意中頻繁發生。一旦習慣了無意中的偷盜,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有意的偷盜。另外,偷盜的行為有時還沒有付諸實踐,只是停留在思想上。人們認為這只是偶爾想到而已。然而,如果不加以剋制,偷盜的念頭就會深深紮根于思想中。一旦思想上的偷盜成了習慣,時間久了,就難免會付諸行動。而且,偷盜的行為往往大的被認為是可恥的,而小的則被忽視,人們認為小事無妨。然而,如果不經常自我檢查,偷盜的範圍就會從小變大。既然偷盜的行為都是從小變大的,那麼小的偷盜行為怎麼能輕視呢?
由此可見,偷盜的罪惡雖然最終表現為大的行為,但實際上是從小的行為開始的;雖然表現在身體上,但實際上是源於內心的。因此,身體上的偷盜是結果,心理上的偷盜是原因。如果造下了偷盜的原因,必然會結出偷盜的果。身體上的偷盜是果實,心理上的偷盜是種子。如果留下了不良的種子,必然會長出不良的果實。身體上的偷盜是明顯的罪惡,心理上的偷盜是最初的惡念。如果不從一開始就剷除惡念,最終一定會受到明顯的懲罰。因此,修身養性之道,不僅要禁止身體上的偷盜,更要重視心理上的不盜。
心理上的偷盜應當戒除,理由有四:一、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拿走,就是不義。多行不義就會引起爭鬥,爭鬥會導致家國的禍亂。二、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拿走,就是無恥。無恥的人會無所不為,而正直的事情卻什麼都不做,必然會喪失廉恥,敗壞道德,敗壞風俗,對社會風氣和國家政治造成嚴重的危害。三、凡是認為物品微不足道,且別人不知道,而產生偷盜的念頭,就是在暗處喪失品行,欺騙自己。自甘喪失名節的人,不會珍惜他人的名節,也不會培養他人的名節。能夠容忍欺騙自己的人,也會容忍欺騙他人、家庭、朋友,乃至全國的人民,為了自己的私利,即使禍及百姓也不知羞恥。四、凡是產生偷盜念頭的人,大多是因為貪圖身外之物,認為這些東西可愛。宮殿、車輛、音樂、美色、財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