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書堂好像遇到了愛情(第6/13 頁)
私人情感而毀了自己的前途。征服者對此心知肚明,但他無法將這份情感完全壓抑在心底,每當他試圖迴避時,那些與慧心一起探討儒家經典的片段便會浮現心頭,讓他無法忘懷。
慧心也意識到周圍的流言蜚語,內心愈加惶恐不安。她不希望因為自己而影響征服者的聲譽,更不願因這些流言而讓學術探討失去純粹性。於是,她決定暫時減少與征服者的接觸,甚至主動避開一些他們曾經頻繁討論的地方。她以為這樣的做法可以平息外界的非議,也讓自己能夠冷靜地面對內心的情感。然而,征服者注意到她的變化,心中不禁感到失落和困惑。每當他在圖書館中尋找熟悉的身影卻不得時,這種失落感愈加強烈。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兩人再次在圖書館相遇。面對慧心的刻意疏遠,征服者感到不解和失望,便試探性地問她為何最近避而不見。慧心沉默片刻後,低聲答道:“或許我們不該如此頻繁地接觸,畢竟男女有別,禮法不容。”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和憂傷,這種矛盾的情感讓征服者心中一陣揪痛。此刻,他才真正意識到,在清代禮教的重重束縛下,他們的情感註定只能被深埋在心底。
儘管如此,這次重逢並沒有終結他們之間的學術探討。事實上,這種壓抑和矛盾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深化了他們的思想交流。因為他們都知道,唯有透過學術的討論,才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繼續保持著那種獨特的聯絡。於是,他們的對話愈加深刻,涉及的問題也更加廣泛,從儒家經典到西方學術,從社會禮教到個人情感,種種話題交織在一起,彷彿是在試圖尋找一種超越禮教束縛的途徑。
這種情感和理智的拉扯,讓他們的學術交流充滿了複雜的情感色彩。每一句對經典的分析,每一次對學術的探討,似乎都帶著某種隱晦的情感寄託。在清代這個重視禮法的時代,他們的感情註定無法直接表達,但在這段看似純粹的學術關係背後,情感的悸動卻始終未曾消散。這種悄然生長的情感,如同學術研究中的隱秘線索,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在那次鄉太學的學術座談會上,慧心的發言無疑引起了轟動。她不僅敢於站在眾多男性學者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而且能夠對《春秋》經義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尤其是她從女性視角出發的分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在清代,女性的聲音往往被學術界忽視,即便有才華的女子也多是透過詩詞文學的創作來表達自我,很少涉足嚴肅的經學討論。慧心的出現,彷彿打破了學術界的沉默,賦予了女性學者在儒學討論中一席之地。
在座談會上,征服者首先從《春秋》三傳中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入手,結合漢學的考據方法和宋明理學的義理分析,對清代學者在解釋《春秋》時所採用的不同路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不僅引用了清初顧炎武的觀點,還結合戴震的批判,對經義的考據與義理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的發言邏輯縝密,顯示出他深厚的經學造詣。
慧心緊接著的發言則有些出人意料。她並沒有單純地沿用已有的儒家解讀方式,而是從“家國同構”的傳統出發,提出了對《春秋》記載的歷史事件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她指出,在許多史實記載中,女性的作用被忽視或淡化,而她們在家庭事務和國家大事中的實際影響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慧心提出,儒家經典中的很多討論都涉及倫理關係,尤其是家庭倫理,而女性在這些倫理關係中的位置不應僅僅被視為被動的、從屬的,而應當被看作是推動歷史和維繫倫理秩序的重要力量。她認為,清代學者在解釋《春秋》時,可以更深入地探討女性在家國事務中的作用,這不僅可以豐富對經典的理解,也有助於更好地審視社會的倫理結構。
慧心的見解不僅打破了座談會的沉悶氛圍,還引發了在場學者們的廣泛討論。有人對她的觀點表示讚賞,認為她從女性視角出發的分析為經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有人則持保留態度,質疑她的觀點是否偏離了儒家經典的本意。然而,無論支援還是反對,慧心的發言無疑讓大家重新思考了對《春秋》的詮釋方式和傳統經學的侷限性。
征服者在座談會結束後找到了慧心,對她的大膽見解表示欽佩。儘管他對她的部分觀點還有不同看法,但他不得不承認,慧心的發言深刻而新穎,帶給他不少啟發。他感嘆道:“今日之論,實為聞所未聞,慧心小姐的見解獨到,不僅讓在下受益匪淺,也讓在座諸位耳目一新。若是能有更多機會一同探討經義,必能進一步深化我們的學術理解。”
對於征服者的讚賞,慧心只是微微一笑,謙遜地回應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