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開學快樂(第5/7 頁)
科書的見解。他不僅能夠背誦原文,還能結合朝廷的政務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使得每一次發言都引起其他同學的深思。文謙曾在課上講到,“孟子重‘仁政’,而如今的大清雖倡導‘仁義治國’,但實際的官場腐敗卻與此背道而馳。若不能從根本上革除弊端,‘民為貴’的理想恐怕難以實現。”
這樣的見解讓征服者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他深知,在學堂裡,每一個學子都在試圖展現自己的才華,而自己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久之後,一次重要的課堂測驗讓這種競爭愈發明顯。那天,老師將一篇《大學》中的章節作為討論主題,要求大家對其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行剖析,並用當下的社會現狀作比較。征服者在測驗中盡力寫出了自己的見解,但當卷子發回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並未獲得高分。
雖然成績並非最差,但他清楚自己的解答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深處,尤其是在對“齊家”和“治國”的理解上顯得稍有膚淺。與此同時,文謙的答案則被老師當作範例,展示給全班同學。文謙不僅詳細分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邏輯關係,還以近期一位地方官員因貪汙受賄被免職的事件為例,闡述了“修身”對於官員廉潔的重要性。這種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思考方式,令征服者意識到自己在學術上的不足。
這種學術上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討論和測驗之中,還延伸到了課後的自習時間。有時在夜深人靜之際,征服者在宿舍裡仍能看到燈火通明,窗外傳來同學們的朗朗背書聲。為了迎頭趕上,他也加倍努力,白天的課上更加專心聽講,課後則投入更多時間在藏書樓中鑽研。即便是在假期和休息日,他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每當他感到疲憊時,心中總有一種不服輸的念頭激勵著他,促使他重新振作起來。
隨著學習的推進,他逐漸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征服者意識到,單靠記憶書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應用。因此,他開始嘗試著將老師講授的內容與現實的社會現象相聯絡,並且主動去翻閱更多的歷史書籍和政策文獻,瞭解大清的治理狀況和政體制度。這種深入的學習方式,不僅幫助他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發言內容,也讓他對清朝的政治格局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不過,競爭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求,它也是一種集體的氛圍。征服者所在的學堂裡有不少學習小組,大家會在課後自發地組成團隊,共同探討課堂上的問題,並相互借鑑學習方法。這些小組之間有時也會比拼學術成果,比如誰能在討論中提出最具建設性的觀點,誰的作業獲得老師的表揚最多。征服者也加入了其中的一個小組,這個小組裡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子,有的擅長曆史分析,有的善於邏輯推理,還有人精通文辭。小組成員的多樣性使得他們在討論中能夠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在一次小組討論中,話題涉及如何用“禮治”來規範社會行為。一位成員提到,儒家經典中的“禮”不僅是行為規範,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而這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征服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禮治’的核心是對人的約束和引導,而我們可以看到,當今的禮法已經逐漸弱化,甚至在某些地方已被官場中的權力爭鬥取代。因此,我們在學堂裡所學的禮教,不僅僅是對古代經典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進行道德反思的起點。”
這番言論引發了小組成員的共鳴,也讓征服者的發言在討論中佔據了更多的主導位置。他感到自己在不斷成長,從初來乍到的茫然無措,到如今能夠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開始漸漸明白,學堂裡的競爭不僅是為了分數的高低或某個測驗的名次,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彼此的激勵中不斷進步。
在這段時間裡,征服者結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不僅在學習上互相幫助,也常常談論關於未來的計劃和對國家的看法。這種友誼在競爭中顯得尤為珍貴,因為它不是建立在個人利益之上,而是基於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透過與這些朋友的接觸,征服者的眼界得到了開闊,他不再只關注書本上的理論,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將所學運用於改變社會現狀。這種思考方式的轉變,讓他逐漸在學堂裡脫穎而出,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尊重。
學術上的競爭如同催化劑,促使征服者從一個普通的學子,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立思考和表達的青年才俊。面對接踵而至的挑戰和壓力,他不再退縮,而是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向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前進。
在高等縣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