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楊學山的仕途之路——回鄉路的艱辛歷程(六)(第3/3 頁)
楊學山講完,就瞪了楊學山一眼,“啪”的一下,把已經填寫了幾行的楊學山全家申請下放回鄉的表格往抽屜裡一摔,“哐當”一聲,又使勁把抽屜推進去,然後非常生氣地楊學山狠狠地說:“真難伺候!”說完,站起來往辦公室外走。
楊學山看著呂玉梅離去的懊惱背影,輕蔑地一笑,說:“你還帶頭下放回鄉?騙傻子呢!全太行縣城的人都下放回鄉了,你也不會下放回鄉的!”
——
果不其然,1963年7月底,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的運動最終結束後,呂玉梅和十個孩子一個也沒下放回鄉,都在城裡吃得肥頭大耳,個個錦衣緞袍的滿大街優哉遊哉地閒逛。
楊學山決不是把孩子的教育當成不讓孩子下放回鄉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始終把孩子的教育視為家裡的頭等大事。1966年,全國大中城市的學生開始上山下鄉。十幾歲的孩子無論高中還是初中畢業後,都必須到農村插隊落戶,經過兩年農村鍛鍊,再抽調回城裡。太行縣的許多家長都覺得,縣城裡的孩子早晚也得步城市孩子的後塵,就絞盡腦汁託關係找門子,給孩子安排工作,避開上山下鄉的浪潮把自家孩子席捲到農村。我的許多夥伴初一的時候,甚至初一都沒讀完,只有十三四歲,就被家長託門子安排到了縣拖拉機廠、縣五金廠、縣供銷社,縣鞋廠等縣級廠礦企業上班。門路硬的家長把孩子安排到了縣機械廠、國家三線的化工廠、橋樑廠等國營企業。門路更牛x的家庭裡的孩子,昨天還跟夥伴們一起彈玻璃球,第二天就穿上全國人民都羨慕的綠色軍裝,變成了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紅遍天的解放軍叔叔!一天之間,就比夥伴們高出一個輩分!
楊學山不為所動,仍堅定地認為,孩子要想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材,教育是根本!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就在別的家長忙著給孩子找工作的時候,他卻讓孩子繼續上學讀書,並嚴厲地對孩子們說:“你們不要管別人,別人不學你們要學,你們現在絕不能隨大流,知識就是力量!沒有文化在什麼社會都立不住腳,什麼社會都不會讓文盲治理的。”而且還給孩子每人制造了一個小方桌,一個小椅凳,買來一些書籍,讓孩子踏踏實實地在家學習,並抽空回家督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73年年底,文革後第一批中學招生的孩子速成高中畢業了,上山下鄉也正式在縣城開始了。楊學山的孩子也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插隊到了農村。那些早早給孩子安排好工作的家長們,開始嘲笑楊學山:“楊科學,這次不科學了!”
雖然世事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中。正如楊學山認定的那樣,1978年,國家處於發展的需要,恢復了高考制度。楊學山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後來他的長子成為一名世界名校的博士,他的次子也成為一名高階軍官。楊學山教育孩子成材之路一時成為當時縣城的熱議話題。
……
楊學山的家人來到太行老家後受到的上述接二連三的打擊只是楊學山回鄉艱辛歷程中的小小的插曲,與楊學山本人遇到的挫折相比,他的家人所受到的打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楊學山調回家鄉太行後,他本人遇到的挑戰和挫折更大。
那,楊學山調回自己的老家太行縣後,他又是如何迎接始料不及的挑戰和克服巨大困難的呢?他最終能入流太行縣官場嗎?他又如何入流的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