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艱難求存(第1/3 頁)
晉國最為強大的家族遭到其餘所有家族的針對已經是一種常態,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是例外。
如果說在晉國曆史中,哪些家族結盟之後無條件信任或追隨,韓氏與趙氏有很長的蜜月期,再來便是中行氏緊隨範氏的腳步。其他家族即便公開結盟也只是在大事上步調一致,其它方面仍舊存在比較激烈的對抗。
晉國內部的關係怎麼樣,不取決於是否結盟,只會隨著家族利益趨向而發生改變。
那麼,為什麼還要互相結盟,或者說結盟不是因為利益一致嗎?其實結盟就是一種政治表態,做給其他人看居多。
真的利益一致的話,不結盟也能互相配合。如同沒有結盟之前的智氏和魏氏,兩個家族可以互相置換封地,很多事情上的態度也相同那般。
春秋到戰國時代,結盟狀態下不能互相開戰是鐵律,為的僅是保證家族的信譽,一旦互相矛盾大到需要用暴力解決,一定會在事先解除盟約,不會是那種單方面的撕毀協議再以偷襲的開戰方式。
所以,有矛盾的國家或是家族進行結盟,締結盟約就像是一道程式上的警戒線,沒有解除盟約雙方不會交戰,等到要解除盟約也就等同於告知對方,解除盟約之後,咱們就要開打了。
現在,智氏與魏氏、韓氏結盟,魏氏、韓氏與趙氏的互動卻是遠比智氏更多,當代人並不會覺得奇怪。
他們深知因為智氏太強,並且智氏正在進行的擴張看著很順利,智氏的盟友魏氏、韓氏跟趙氏互動更多,屬於魏氏和韓氏源於在忌憚智氏的一種正常手段罷了。
當然了,如果趙氏因為魏氏、韓氏跟自己的互動多,產生趙氏得到魏氏和韓氏庇護的想法,他們一定會為此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前來“智”城見證智宵行加冠禮的眾人,大部分在禮儀結束的隔天或幾天內離去,少部分人則是留了下來。
留下來的人之中,多數是想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與他人展開社交,包括進行各種貿易;少部分人則是有求於智氏,等待與智氏的核心人物見面,完成此行的真正目標。
趙氏父子在加冠禮結束後的第二天離開,沒有返回晉國都城,徑直去了“晉陽”地。
魏氏祖孫則是在第三天離開,魏侈回到“新田”去,魏駒則是前往衛國。
韓氏父子?韓不信倒是留在“智”城,韓庚則是與魏駒同一天踏上前往衛國的道路。
韓不信留在“智”城主要是跟單綱有話說,必須瞭解周王室的態度是否出現變化,繞過韓氏直接跟智氏接觸。
同樣選擇留在“智”城還有衛蒯聵與端木賜,另外便是來自越國的文種等人。
那個“等人”因為無關緊要,沒有必要介紹到底都有誰。
今天,智申在接見衛蒯聵與端木賜,智宵也在接見彌子瑕。
衛蒯聵的身份比較特別,先是衛國儲君,後來成為流亡公子,當下又成了衛君後備役。
根據智氏這邊的瞭解,衛國夫人南子與衛君輒公開召回衛蒯聵。
有衛君輒與衛國夫人的舉動,懂的基本都懂。
說白了,無非就是南子放棄了自己的主張,主動承認錯誤,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準備;衛君輒則是要放棄君位,讓自己的父親衛蒯聵來挑起國家存續的重擔。
另外一層,衛國正在遭遇極大威脅,恰好齊國支援衛蒯聵回國搶奪君位,衛君輒和衛國夫人希望得到來自齊國的幫助。
比較不幸的是,衛君輒與衛國夫人剛派人前往齊國召回衛蒯聵,後一腳齊國自己發生內亂了。
等同於衛國想獲得來自齊國的幫助已經屬於不可能,才有衛蒯聵與端木賜等人來“智”城,一次次遭到拒絕仍舊請求智申或智宵接見。
“衛國已無倖存可能?”彌子瑕看起來很惆悵。
彌子瑕的身份比較複雜,他的祖上是晉國貴族,後來前往衛國擔任“督軍”的身份,在後來得到了衛靈公賜予大夫爵和封地。
現在不好說彌子瑕到底是哪國人,以出身和去衛國執行任務來論是晉人,卻是在衛國有爵位,本身也在衛國生活了二十多年。
複雜的身份關係,決定彌子瑕不想看到衛國滅亡。
因為衛國一旦亡了,彌子瑕也就等同於失去人生意義,再來便是封地極可能就要丟失掉。
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執行一項任務這種事情在春秋時代是一種常態,彌子瑕只是其中的一員,他們一旦不用再執行任務,心裡陷入迷惘,精神狀態上再對存在意義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