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艱難求存(第2/3 頁)
懷疑,沒有什麼好值得奇怪的地方。
智宵已經無所謂衛國到底亡不亡,說道:“且看公子蒯聵與我父乃是何等說法。”
智氏已經不可能再答應庇護衛國,關於這點哪怕衛蒯聵不懂,沒有道理端木賜看不出來。
既然智氏不會再庇護衛國,衛蒯聵再來找智氏,難道能夠開出比魏氏、韓氏、趙氏滅掉衛國之後,智氏得到衛國半數人口更高的價碼嗎?
再則說了,即便衛國能開出更高的條件,智氏答應魏氏和韓氏又反悔,失去信譽不說,衛國給的價碼還能讓智氏與魏氏、韓氏、趙氏開戰?
“如今,衛國存亡所取決乃是衛國可否堅守都城。”智宵多點了一句話。
鄭國為什麼能夠迫使魏氏放棄入侵?原因在於魏氏在攻打鄭國期間,面對一座座難以攻打的城池,付出了與收益不對等的傷亡代價。
所以是,鄭國成功證明自己腦袋殼夠硬,後面再用服軟的方式給了魏氏臺階,認為傷不起的魏氏獲得遞上來的臺階選擇了暫時放棄。
講邦交靈活性,能夠跟鄭國相比的也就宋國,兩個國家都是身處四戰之地,並且有相似的遭遇,邦交手段再差一些,國祚早就無法存續了。
“子瑕可遷徙口眾,我家自可使之安置秦地?”智宵說道。
如果彌氏沒有得到智氏的收留,彌子瑕會像那些失去的封地的貴族那般,就此以後成為空有大夫爵的落魄貴族,子孫後代能不能再次崛起,要看彌子瑕給他們留了什麼知識傳承。
彌子瑕要是接受智宵的好意,彌氏也就等同於迴歸晉國,家族此後成為智氏的附庸,彌子瑕以智氏家臣的身份得到任用。
這種待遇其實不差,遠比失去封地和屬民之後,徹底破敗下去要幸運了許多。
要不是彌子瑕早早投效,幾次在關鍵時刻給智氏透露訊息,還無法獲得這種待遇。
晉國當前成為卿位家族附庸的那些家族,等待卿位家族轉身立國,他們就是第一代從龍之臣,好些家族一樣是得到世祿世卿的待遇。
兩人正聊著,智宵得到了智申的召喚。
智宵過去的時候,看到衛蒯聵和端木賜站在一處拐彎走廊,互相行禮沒有交談,往走廊繼續走一段距離,進入智申所處的室內。
“衛公子所言,只留‘帝丘(濮陽)’一城,餘下皆盡割捨,換取衛國國祚不亡。”智申沒有多餘的廢話,直接將會談的結果。
智宵屈膝跪坐而下,很是感慨地說道:“乃是決絕之人啊!”
這個主意一定不是衛蒯聵自己想出來。
哪怕不是衛蒯聵自己想出來,能夠同意那種建議,真真是需要有大魄力。
智宵提起了其它的事情,說道:“定是端木賜建言。如此說來,此人不日將往魯出仕?”
端木賜的那個建議對嗎?
衛國正在遭到魏氏、韓氏和趙氏的聯合攻打,困守“濮陽(帝丘)”一年多,齊國內亂無法干涉,宋國或魯國才不敢惹怒魏氏、韓氏或趙氏,看著沒有任何反攻的希望,乃至於一旦城破就要亡國。
端木賜敢提出那個建議,並且想借智氏跟魏氏、韓氏、趙氏交涉,不是怕魏氏、韓氏或趙氏不答應,純粹是賣人情給智氏。
魏氏、韓氏和趙氏不用再損耗兵力,只是留下一座城池給衛國,其餘城池不用攻打就能獲得。
只剩下一座城池的衛國,幾乎沒有任何翻盤的可能性,國祚即便存續也是苟延殘喘罷了。
那麼,魏氏、韓氏和趙氏為什麼不答應呢?
而端木賜之所以認為應該讓智氏介入,無非就是為衛國重新取得安全保障,也就是獲得智氏的擔保,後面繼續享受來自智氏的庇護。
在這個過程中,智氏會欠衛國的人情,也欠了提議的端木賜人情,同時從魏氏、韓氏、趙氏賺取人情,對於端木賜來說不止是一箭雙鵰,完全是一箭好幾雕。
也就是說,端木賜保住了面臨滅國危機的衛國,再讓衛國君臣以及智氏、魏氏、韓氏、趙氏都欠了端木賜的人情。
智宵問道:“父親之意如何?”
智申反問道:“宵以為當如何?”
這裡其實沒得選。
智氏不當那個仲裁者,衛國一樣可以跟魏氏、韓氏、趙氏談,後者答應的機率無限高,過程中卻是沒有智氏的什麼事了。
“端木賜所謀甚大且深遠啊!”智宵哪裡能看不出端木賜看似沒有任何獲利,打從實際上卻是將自己的格局完全開啟了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