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驚鴻踏泥(第3/5 頁)
,多因責任與習慣,而非真愛。
親情友情,亦常受利益考驗。兄弟鬩牆,朋友反目之事,屢見不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名利權勢,不惜犧牲親情友情,待回首時,已追悔莫及。
塵世喧囂,人心浮躁。廟宇道觀,香火旺盛,眾人祈求神靈庇佑,卻不知禍福自招,善惡有報。若不修德行,不敬天地,只知燒香拜佛,又豈能得償所願?
江湖術士,招搖撞騙,以迷信之說蠱惑人心。巫婆神漢,裝神弄鬼,騙取錢財。眾人迷信盲從,失去理性判斷,陷入愚昧無知之境。
山川大地,雖美景如畫,卻難掩人間疾苦。繁華都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然繁華背後,是無數人的孤獨與寂寞。窮鄉僻壤,山水清幽,民風淳樸,卻為貧窮所困,發展無望。
歲月如流,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容顏易老。少年時,滿懷壯志,憧憬未來;中年時,為生計奔波,疲憊不堪;老年時,回首往事,感慨萬千。一生忙碌,卻不知所為者何,只留下無盡遺憾。
學問之道,本應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然如今之學術界,抄襲剽竊成風,學術造假屢見不鮮。學者為爭名奪利,相互攻擊,拉幫結派,學術氛圍烏煙瘴氣。真正的學問被冷落,虛假的學說卻大行其道。
藝術之境,本應是心靈的寄託,情感的表達。然如今之藝術界,商業化氣息濃厚,藝術作品淪為商品,迎合市場需求,失去藝術靈魂。藝術家為迎合大眾口味,放棄藝術追求,創作出大量低俗平庸之作。
哲學思考,本應啟迪智慧,指引人生。然如今之哲學界,理論脫離實際,哲學家們困於書齋,空談玄理,對現實問題束手無策。哲學成為少數人的智力遊戲,無法為大眾提供精神指引。
科技發展,雖給人類帶來諸多便利,卻也帶來諸多問題。網路世界,虛擬與現實交織,人們沉迷其中,迷失自我。人工智慧,雖提高生產效率,卻也導致大量人員失業,引發社會動盪。基因編輯,雖有望治療疾病,卻也引發倫理道德問題,挑戰人類底線。
教育之本,在於育人。然如今之教育,重知識傳授,輕品德培養;重應試技巧,輕創新能力;重功利追求,輕人文關懷。培養出的學生,多為考試機器,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醫療之業,本應救死扶傷,守護健康。然如今之醫療機構,以盈利為目的,過度醫療,收費高昂,讓患者不堪重負。醫患關係緊張,矛盾衝突不斷,醫者仁心漸失。
新聞傳媒,本應傳播真相,引導輿論。然如今之媒體,為吸引眼球,追求點選率,製造虛假新聞,誇大事實,誤導公眾。媒體成為利益集團的工具,失去了客觀公正的立場。
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相互提防。坑蒙拐騙,偷盜搶劫之事時有發生。道德規範成為一紙空文,社會秩序面臨挑戰。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看似繁榮昌盛,實則危機四伏。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戰爭威脅,疫病流行,種種問題,如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面對如此困境,吾輩當如何自處?是隨波逐流,繼續沉淪於虛無與荒誕之中,還是奮起反抗,尋找出路,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或許,我們應迴歸內心,審視自我,重拾良知與道德,以智慧與勇氣,打破枷鎖,衝破迷霧,探尋人生之真諦。
然迴歸內心之路,崎嶇坎坷。塵世之誘惑,如千絲萬縷,纏繞身心。名利之慾、聲色之好、口腹之享,皆令人流連忘返,難以割捨。故欲歸心內省,必先斷外緣之紛擾,絕諸般貪慾。
於是閉戶謝客,獨坐幽室。初時,心猿意馬,雜念紛馳。念往昔之繁華,思未來之迷茫,憂親友之離散,患生死之無常。久久不能平靜。然靜心功夫,貴乎持久。每日晨起而坐,暮時而息,漸能制心一處。
心定而後,始能內觀。觀己之身心,察念起念滅,觀情緒之起伏,覺慾望之生滅。始知人心如淵,深不見底。一念善生,天堂可至;一念惡起,地獄之門即開。善惡之念,只在須臾之間,而禍福之應,如影隨形。
進而觀世事之無常。富貴榮華,如浮雲易散;功名利祿,似夢幻泡影。昨日朱門酒肉,今日階下囚囚;今朝高堂華屋,明夕斷壁殘垣。人生無常,命運難測,唯有把握當下,修心養性,方為正道。
又觀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親友之愛,或因利益而疏;路人之恨,或因誤會而生。然人心本善,皆因私慾矇蔽,而失其本真。若能以寬容之心,愛人之德,化解怨恨,傳遞溫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