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瀕湖脈學》五(第1/1 頁)
洪脈,其脈象特徵為下極盛大。在《脈經》中有記載。其來勢洶湧,去勢逐漸減弱。《素問》中也有所描述。來的時候大而長,通真子將其形容為如鉤之曲,上而復下,與血脈來去的形象相呼應,彷彿萬物伸展下垂的樣子。
詹炎舉曾說:“如環珠者非。”《脈訣》中提到:“季夏適宜出現洪脈。而在秋季和冬季,若出現洪脈,無論是發汗還是通腸,都是不適宜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從脈象的體狀來看,洪脈來時洶湧澎湃,去時逐漸減弱,就像夏季的洪水一樣,滿指滔滔。如果在春秋冬月出現這種脈象,可能是陽氣上升,需要散火,不必疑慮。
與其他脈象相比較,洪脈來時如波濤拍岸,去時似波瀾起伏。要想了解實脈與洪脈的差別之處,可以透過舉按弦長且堅實的程度來判斷。洪而有力的脈象為實,實而無力的脈象則為洪。
洪脈主要反映陽盛陰虛的病症。如相火炎炎熱病、脹滿胃翻等,需要及早治療。而對於陰虛洩痢等病症,需要謹慎斟酌。在寸部出現洪脈,多表示心火上焦有炎症;在肺部出現洪脈,可能是金氣受損;在關部出現洪脈,可能是肝火或胃虛;在尺部出現洪脈,則可能是腎虛陰火所致。
洪脈主陽盛陰虛之病,對於洩痢、失血、久咳等病症,是需要忌諱的。正如經書中所說:“形瘦脈大多氣者死。”又說:“脈大則病進。”這都表明了洪脈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
微脈,其脈象極為纖細且柔軟無力。用手指按壓時,感覺就像要斷絕一樣,若有若無,難以確切把握。這一描述出自《脈經》。此外,戴氏認為微脈不僅細,而且還稍稍偏長一些。
正如《素問》所提到的,微脈被稱為“小”。同時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人體內的氣血處於微弱狀態,那麼脈象自然也就會呈現出微象。
從體狀相類的角度來看,微脈的特點可以形容為極其輕微,如同水波輕輕盪漾(潎潎乎)一般。當手指輕輕觸控就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加重按壓力度,卻又彷彿即將消失無蹤,好像根本沒有脈搏跳動似的。相比之下,細脈雖然也是較為細小的脈象,但與微脈有所不同的是,它在往來之間猶如線條般持續不斷,只是粗細程度略微比微脈更粗一點點而已。
張仲景曾經指出,脈象如果呈現出像湯羹表面那層浮油(潎潎如羹上肥者)那樣的形態,說明人體的陽氣已經十分微弱;而若是脈象如同纏繞在一起的繭絲那般纖細(縈縈如繭絲細者),則表示陰氣正在衰退。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往往意味著病情危重,可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但若是突然發病後才顯現出來,則仍有生還的希望。
再談到微脈所主的病症,通常情況下,當人體的氣血都變得虛弱時,脈象自然也會隨之呈現出微象。此時患者常常伴有怕冷、發熱以及大汗淋漓等症狀。對於男性而言,這種脈象大多預示著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或者出現了各種虛損證候;而女性如果出現微脈,則很有可能表現為崩漏不止、帶下異常等婦科疾病。
具體到不同部位的脈象表現和其所對應的病症,比如寸部出現微脈,可能提示患者呼吸急促,甚至有心驚不安之感;關脈呈現微象時,患者腹部容易產生脹滿不適的感覺;而尺部見到微脈,則表明患者的精血比較虛弱,還可能伴有怕冷、消渴以及肢體疼痛併發出呻吟之聲等症狀。
總的來說,微脈主要反映了人體久病之後氣血虧虛、身體衰弱的狀況。其中,陽氣微弱時會表現出怕冷的症狀,而陰氣不足則會引起發熱。正如《脈訣》所言:“崩中日久肝陰竭,漏下多時骨髓枯。”長時間的崩漏會導致肝臟陰液枯竭,而下焦出血過多也會使得骨髓逐漸乾枯,進一步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