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瀕湖脈學》六(第1/1 頁)
緊脈:來往有力,如彈人手般左右搏動。《素問》中形容其如轉索般無常,而仲景則將其比作數如切繩。丹溪則認為它如同紉箅線。
緊脈乃是因熱被寒所束縛而形成的脈象,故而呈現出如此急促之象。然而,此脈必須要有神氣,《素問》中稱之為急。
《脈訣》中言及“寥寥入尺來”,崔氏則言“如線”,這些都並非緊脈的真實狀態。有人將浮緊誤認為弦脈,將沉緊誤認為牢脈,這也只是近似而已。
【體狀詩】
脈象如同轉動的繩索,又如切割的繩子般堅硬,因此得名緊脈。總是由於寒邪入侵而導致,內則引發腹痛,外則導致身體疼痛。
【相類詩】
與弦脈、實脈相似。
【主病詩】
緊脈主要表現為各種疼痛,且與寒邪相關,還會導致喘息、咳嗽、風癇以及吐出冷痰等症狀。浮緊表示表寒,需要發汗解表;緊沉則表示體內有寒,需要溫中散寒,自然就能安定。
寸部緊脈與人迎、氣口相關,當心腹痛感深沉。尺部有緊脈則表示腹部陰冷,必定是奔豚或疝氣疼痛。
各種緊脈都與寒邪和疼痛有關。人迎緊脈表示受寒嚴重,氣口緊脈則表示飲食受傷。尺部緊脈且疼痛位於腹部,更何況疾病就在腹部。
中惡時脈象浮緊,咳嗽時脈象沉緊,都預示著死亡。
緩脈:去來小駛於遲,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其脈象猶如初春楊柳在微風中輕柔搖曳,又似微風輕拂柳梢,給人一種柔和、舒緩的感覺。
緩脈在卦象中屬坤,代表著大地的穩固與安寧;在四季中對應著四季的更替,象徵著生命的迴圈與和諧;在人體中與脾相對應,體現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和人體的中氣。
正常情況下,緩脈應是浮大而軟,不偏不倚,上下同等。這種脈象反映了人體氣血充盈,胃氣充沛,是一種健康的表現。然而,如果在不應出現緩脈的時節出現,或者脈象出現異常變化,如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等,就可能意味著身體出現了問題。
緩脈主病多樣,可能與風邪、溼氣、脾虛等有關。風邪侵襲時,寸部脈象可能會出現緩脈,表現為項背拘急;溼氣困脾時,關部脈象可能會出現緩脈,伴有眩暈、胃脘虛弱等症狀;而脾虛則可能導致神門脈象濡洩,或者出現風秘、蹣跚等問題。
此外,緩脈還可以根據其浮沉、大小等特徵進行進一步的區分。浮緩主風邪,沉緩主溼氣,緩大主風虛,緩細主溼痺,緩澀主脾薄,緩弱主氣虛。
需要注意的是,《脈訣》中所提到的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等諸病,這些說法純屬杜撰,與緩脈本身並無關聯。在臨床診斷中,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體徵以及其他脈象等綜合判斷,以準確診斷疾病。
芤脈,脈象浮大而柔軟,按之中央空虛,兩邊堅實,就如同慈蔥一般。
芤,即為慈蔥之意。《素問》中並沒有芤脈的名稱。劉三點曾說:芤脈的樣子與絕類慈蔥相似,手指下感覺有窟洞,只有邊緣而沒有中間。戴同父也說:營氣在脈中執行,脈以血為形態。芤脈中央空虛,是脫血的徵象。《脈經》中記載:三部脈象都呈現芤脈,長期患病的人得到這種脈象還有生機,突然患病的人得到這種脈象則可能死亡。
《脈訣》中說:兩頭有,中間無,這是脈象截斷的表現。又說:芤脈主淋溼,氣進入小腸,這與失血的證候恰恰相反,會誤導世人不小!
【體狀詩】芤脈的形狀浮大而柔軟,如同慈蔥,需要知道其邊緣堅實而內部已經空虛。火氣侵犯陽經會導致血液上溢,熱氣侵襲陰絡則會使血液下流變紅。
【相類詩】中間空虛而旁邊堅實的脈象就是芤脈,浮大而遲緩的脈象則是虛脈。芤脈再加上弦脈就稱為革脈,芤脈主失血,革脈主血虛。
【主病詩】寸部出現芤脈,積血在胸部;關部遇到芤脈,腸胃會生癰;尺部見到芤脈,大多會有下血的症狀,如赤淋、紅痢、漏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