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第4/6 頁)
臺階前。
在場的大臣們都目不轉睛地看著玄奘,只見他身披袈裟,手持錫杖,顯得格外莊重肅穆。他的臉上洋溢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彷彿已經超脫塵世,成為了佛祖的使者。
唐太宗和大臣們都不禁為之動容,心中暗暗讚歎。他們覺得眼前的玄奘宛如一尊活佛,散發著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大家紛紛表示,玄奘真是如來佛祖的弟子,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這樣珍貴的袈裟和錫杖。
你再看那袈裟,它的顏色鮮豔奪目,如同彩虹般絢麗多彩。上面繡著各種奇妙的圖案,線條流暢自然,猶如天成。每一針每一線都透露出製作者的精湛技藝,讓人驚歎不已。
而那錫杖更是精美絕倫,杖頭鑲嵌著九顆明亮的寶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杖身則由精鋼打造而成,堅固耐用。杖柄處雕刻著細膩的花紋,握在手中感覺舒適無比。
整個場面充滿了莊嚴和神聖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佛法的偉大和深邃。玄奘身著袈裟,手持錫杖,宛如一位從西天而來的高僧,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希望和祝福。
當時文武百官站在臺階前大聲喝彩,唐太宗高興得不得了。立刻讓玄奘穿上袈裟,拿著錫杖;又賞賜兩隊儀仗隊,派很多官員送他出朝廷大門,讓他到大街上行走,前往寺院,就像考中狀元后誇耀官職一樣。這次玄奘再次拜謝皇帝恩情,在那大街上,熱鬧非凡,大搖大擺地走著。你看那長安城裡面,做買賣的商人、有錢有勢的人、文人墨客、男女老少,沒有不爭相觀看和誇讚的,都說:“好一個法師啊!真像是一個活著的羅漢降臨人間,活著的菩薩下凡了。”玄奘一直走到寺院裡,僧人們紛紛下來迎接。一見到他身披這件袈裟,手持這個錫杖,都以為是地藏王菩薩來了,各自皈依,侍奉在左右。玄奘登上寶殿,點上香禮拜佛祖,又向眾人講述聖上的恩德已經完畢,各自回到禪房座位。不知不覺間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正是那:
日落時分煙霧瀰漫,草木迷離,京城的鐘鼓聲開始敲響。叮叮作響三次後行人停止,前後街道變得寂靜。寺廟輝煌的燈光亮起,孤獨的村莊安靜無聲。禪師進入禪房整理殘缺的經文,正好修煉魔法,修養心性。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第七天的正式法會。玄奘再次向唐太宗上奏,請唐太宗親自上香。這個時候,整個長安城都充滿了祥和的氣氛,人們紛紛前來聆聽佛法。唐太宗立即率領文武百官、後宮嬪妃和皇親國戚前往大慈恩寺。一時間,城裡的男女老少不論身份貴賤都趕到寺廟裡聽講。
就在這時,觀音菩薩對惠岸行者說:“今天是水陸法會的正日,我們可以在這裡觀察一下情況。一是看看這場法會到底如何,二是看看金蟬子是否有福緣穿上我的錦斕袈裟,三是聽聽他講的是什麼法門。”於是,他們二人便混入人群之中,走進了寺廟。
進入寺廟後,他們看到這裡確實是一個繁華昌盛的國家,比西天婆娑世界還要繁榮。這裡的建築和環境也不輸給只園精舍和上剎招提寺。寺廟內傳來陣陣仙樂,佛號聲響徹雲霄。菩薩走到多寶臺下,仔細端詳著唐僧,果然發現他就是自己要尋找的那個明智金蟬。
詩曰:
永珍澄明絕點埃,大典玄奘坐高臺。超生孤魂暗中到,聽法高流市上來。
施物應機心路遠,出生隨意藏門開。對看講出無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懷。
“永珍澄明絕點埃”表明一切都清晰明亮,沒有絲毫塵埃。接著,“大典玄奘坐高臺”描述了玄奘坐在高臺上舉行大典。然後,“超生孤魂暗中到,聽法高流市上來”表現了超升的孤魂和聽聞佛法的高尚人士從四面八方趕來。最後,“施物應機心路遠,出生隨意藏門開”說明施捨物品要根據機緣,心境開闊,出生也可隨心所欲,如同寶藏之門開啟。接下來,“對看講出無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懷”表示面對眾人講解無數法門,男女老少都心懷喜悅。
又詩曰:
因遊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
法雲容曳舒群嶽,教網張羅滿太空。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
“因遊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表達了在法界講堂中的相遇,遇到相知的人與眾不同。“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意味著談論當前的眾多事情以及過去劫數的諸多功績。“法雲容曳舒群嶽,教網張羅滿太空”形容法網如雲彩般舒展覆蓋群山,教義之網遍佈整個天空。最後,“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提醒人們審視自己的人生並回歸善念,就像天降花雨一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