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馬援馬革裹屍(第3/5 頁)
會忘記別人的功勞;只要有一點好處,就不會要求十全十美。所以高祖劉邦赦免了蒯通(就是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改叫蒯通),還用王禮埋葬了田橫,大臣們都很安心,也不擔心自己會被治罪。那些大將在外面打仗,有人在朝廷裡說壞話,一點小錯都被記著,大功勞卻沒人提,這是國家應該小心的啊!以前章邯因為害怕別人說壞話,就跑到楚國去了,燕國的將軍守著聊城,就是因為有人說壞話,最後也沒投降,他們難道是願意這樣嗎?是怕被那些壞話傷害啊!我看以前的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從西州出來,很敬佩皇上的仁義,一路上經過好多危險,冒著死的風險,一個人在那些貴族中間,也沒人幫他說話。他跑到那麼危險的地方,就跟下到深淵、進到老虎嘴裡一樣,難道他自己知道能得到七郡的官職,還能封侯嗎?建武八年的時候,皇上您去西邊討伐隗囂,國家的計劃還沒定下來,軍隊也沒集合好,馬援提出應該進攻的建議,最後才把西州打下來。後來吳漢打下隴地,冀路被隔斷了,只有狄道這個地方為國家堅守著,老百姓又餓又困,命都快沒了。馬援接到詔書去西邊,安慰那些邊疆的百姓,還召集了很多英雄豪傑,跟羌戎講道理,最後才把他們從危險中救出來,保住了快要沒了的城池。他帶著兵前進,還吃敵人的糧食。隴冀差不多平定了,他還守著空郡,只要出兵就有功,只要進攻就能打勝仗,把先零羌人都消滅了,還追到山谷裡,拼命打仗,連箭都射到腿上了。後來又去交址打仗,那裡的瘴氣重,馬援跟妻子兒女訣別,一點後悔的意思都沒有,最後把徵側打敗了,平定了一個州。中間又去南方打仗,一下子就打下了臨鄉,軍隊已經有功勞了,可還沒打完就死了,那些士兵雖然染上疫病,馬援也沒一個人活著回來。打仗有時候時間長了能立功,有時候太快了會打敗仗,深入敵境不一定對,不前進也不一定錯,人哪有願意一直在危險的地方待著,不想活著回來的呢?馬援為朝廷做事二十二年,北邊到過沙漠,南邊渡過江海,還染上蠻人的瘴氣,為國家犧牲了,可現在名聲沒了,爵位也被收回去了,國內的人都不知道他有啥錯,老百姓也沒聽說他有啥不好,最後被幾個人的話誣陷,被冤枉得很慘。他的家人都不敢出門,死了也不能好好埋葬,親戚朋友都很害怕,死的人不能為自己辯解,活著的人也沒人幫他伸冤,我覺得很痛心啊!
我聽說《春秋》裡講,有功勞就能抵消罪過,聖明的君王對待臣子有五種情況,像馬援這樣就是為國家拼命做事的。希望皇上您讓大臣們公平地評判馬援的功過,該恢復的恢復,該斷絕的斷絕,也好讓國內的人滿意!我都六十歲了,一直在鄉下種地,我想起欒布哭彭越的情義,就忍不住心裡的悲憤。我在皇宮前害怕得直髮抖,希望皇上您明察。”
這封信呈上去以後,光武帝才答應讓馬援葬在原來的祖墳裡。好在武陵的蠻人這時候也投降了,監軍宋均把這事兒報告上去,光武帝就不再追究馬援的事兒了。各位看官看到這兒,可能會想,之前去征討蠻人的時候那麼難,怎麼後來收降蠻人又這麼容易呢?其實啊,這還得感謝馬援。馬援在壺頭山待了幾個月,士兵們都累得不行了,那些蠻人在高處守著,下不來,也餓得受不了了。謁者宋均本來在馬援的軍營裡當監軍,他看出來蠻人已經沒力氣了,就想假傳聖旨讓他們投降,能結束這事兒就好。可馬援已經死了,軍營裡沒人做主,誰也不敢同意宋均的想法。宋均卻很堅決地說:“忠臣為了國家,只要有辦法能讓國家安定,為啥不能自己做決定呢?”就假傳聖旨,調伏波司馬呂種,讓他帶著假的詔書,跑到蠻人的軍營裡,跟他們說投降有好處;一邊還敲鼓、搖旗,裝作要進攻的樣子。蠻人的頭領單程,心裡害怕了,就跟呂種定了約定,願意投降。呂種回去報告給宋均,宋均又把單程叫出來,好言好語地安撫他,還給他安排了當官的,然後就帶兵回去了。在路上,宋均先派人給光武帝寫信,說自己假傳聖旨有罪,聽候皇上的處分。光武帝看他雖然假傳聖旨,但是把事情辦好了,就沒怎麼治他的罪,等他回來,還賞了他金帛。
只是馬援的四個兒子,不能繼承他的爵位,馬援死了以後,也沒有什麼撫卹的詔書,就這麼算了。光武帝這事兒做得,也有點太絕情了。這時候,大司空朱浮被免了官,光祿勳杜林被提拔為大司空,杜林幹了幾個月,又死了。大司徒蔡茂也死了。光武帝就提拔陳留太守玉況當大司徒,太僕張純當大司空。沒多久,玉況又死了,光武帝又想起以前的事兒,想改變一下官職的制度。原來以前建義大將軍朱佑曾經上奏說,唐虞時代,契當司徒,禹當司空,都沒有“大”字,聖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