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馬援馬革裹屍(第2/5 頁)
叫述,當時是山都長,枉季良叫保,是越騎司馬。沒想到有人跟枉保有仇,就上書告發他,說他迷惑眾人,還把梁松和竇固也牽連進去,說他們和枉保一起幹壞事。這人還找到了馬援告誡侄子的信,當作證據。光武帝看了奏章,把梁松和竇固叫來罵了一頓,還把馬援的信給他們看。梁松和竇固嚇得直磕頭,把頭都磕破了,才沒被治罪,不過枉保的官被免了,龍伯高被提拔為零陵太守。經過這兩件事兒,梁松和竇固都恨透了馬援,梁松更甚。馬援也知道他們倆恨自己,怕他們在背後說壞話,所以才跟杜愔說那些話。可他既然知道這兩人是個隱患,為啥還要去出征呢?其實就是因為皇命難違,他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就帶著兵往南走,一路上風餐露宿,吃了不少苦。
到了下雋的時候,都已經快過年了。馬援就在下雋縣城裡過了年,然後派人去打聽去武陵的路。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從壺頭山進去,路近但是水險;一條是從充縣進去,路遠但是地勢平坦。中郎將耿舒說,不如從充縣走,這樣穩當些。可馬援想走近路,覺得這樣能快點到,還能省糧食。將帥兩人意見不一樣,馬援就上書給光武帝,說走近路能快點到,還能掐住敵人的要害,成功得快。光武帝聽了馬援的,就下詔讓他按自己的想法辦。
馬援就從下雋出發了,走到臨鄉的時候,離壺頭山就幾十裡地了。那些蠻人聽說馬援來了,就出來阻攔。馬援帶著士兵一陣猛打,殺了兩千多蠻人,蠻人嚇得四散而逃,都跑到竹林裡去了。馬援讓士兵到處去找,可一個蠻人都沒找到,就繼續往壺頭山走。這壺頭山可有一百里高,方圓三百里,是出了名的險要地方,再加上水流湍急,到處是深灘,彎彎曲曲的,根本沒有好走的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塊平地,就在那兒紮營了。抬頭一看,那些蠻人在高坡上守著,把路口都堵住了,就算有千軍萬馬,一時半會兒也攻不上去。馬援沒辦法,只好耐心等著,找機會再行動。可誰知道,這一等就是好幾天,一點機會都沒有。這天氣突然變得特別熱,那瘴氣和疫病一起來,好多士兵都染上病死了,馬援自己也累得不行了,就在山壁上挖了個洞當屋子,躲進去避暑。有時候聽到蠻人在外面喊叫,他還得強撐著病體出來防備著,累得直喘氣,還得不停地給士兵們下命令。旁邊的人看他為了國家這麼拼命,都很感動,有幾個都忍不住哭了。
中郎將耿舒是建威大將軍耿弇的弟弟,他因為之前的建議沒被採納,現在在壺頭山被困住,吃了不少苦,心裡就很不服氣。就給耿弇寫了封信,大概是說:“之前我上書說應該先打充縣,雖然糧食不好運,但是士兵們都想打仗,好幾萬人都想衝在前面。現在倒好,在壺頭山根本走不動,大家都憋著一肚子火,這樣下去不是餓死就是病死,真是太可惜了!之前到臨鄉的時候,那些蠻人自己跑出來了,如果晚上去偷襲,就能把他們都消滅了。這伏波將軍就跟那西域的商人似的,走到一個地方就停下來,所以才打敗仗。現在果然染上疫病了,都跟我說的一樣。”
耿弇收到信,怕耿舒在蠻人那裡有危險,就趕緊把信給光武帝看。光武帝就派梁松當虎賁中郎將,讓他帶著詔書去責備馬援,還代替馬援當監軍。這差事,說不定就是梁松自己想辦法弄來的。等梁松到了壺頭山的時候,馬援已經病死了。梁松這下可高興了,終於有機會報仇了,就趕緊寫奏章給光武帝,不但說馬援耽誤了打仗的時機,還誣陷他在交址的時候,拿了好多寶貝,裝了滿滿一車回來。甚至和馬援一起去的馬武,還有於陵侯侯昱(侯昱是前大司徒侯霸的兒子)也跟著一起上書說馬援的壞話,都一口咬定馬援帶了寶貝回來。光武帝信以為真,馬上派人去把馬援的新息侯印綬收回來,還想治他的罪。
等到馬援的棺材運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都不敢報喪,只在城西買了幾畝地,簡簡單單地把他埋了。那些朋友和以前的熟人,都不敢去弔唁。馬援的妻子兒女還怕被治罪,就和馬援哥哥的兒子馬嚴用草繩綁在一起,到皇宮去請罪。光武帝把梁松的奏章拿給他們看,他們才知道是被梁松誣陷了,就趕緊上書喊冤。這書都上了六次,說得特別可憐,光武帝才稍微鬆了口。
原來馬援在交址的時候,經常吃薏苡仁(就是老百姓說的米仁),這東西能祛風溼,讓身體輕鬆,還能補氣。後來他打完仗要回來的時候,看到南方的薏苡仁顆粒大,就買了幾斛帶回來。哪知道梁松他們誣陷說是寶貝,差點惹來大禍。那些同事朋友都沒人幫他說句話,只有以前的雲陽令朱勃,和馬援是同鄉,一個人跑到皇宮上書,為馬援打官司。書上說:“我聽說有德行的君王和聖明的政治,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