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交州名門(第1/3 頁)
…
陶乾的話音落地,堂中一陣寂靜。
李壽癱靠在榻背上,一雙眼睛死死的盯住陶幹,喉頭滾動,一字一句的說道:“陶明質,你是不是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陶幹不置可否的捻鬚一笑,看不明他的心意,只是沉聲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都督可以安然脫身便可”。
聽到這話,李壽木然的點點頭,然後艱難的起身,走到門口,腳步忽然一頓,“便是我走了,恐怕也輪不到你陶氏”。
隨後大步離去,他準備向朝廷上書請罪,李壽明白陶乾的話沒錯,這交州他是待不下去了,為今之計,只有他積極配合經略府行事,再主動上書請罪。
如此一來,李壽便可一方面獲得高攸之的好感,另一方面朝廷或許看在他主動請罪,且出身皇室的份上,對他網開一面,不至於問罪。
堂中僅有陶幹一人,現在的陶幹臉色凝重,眉宇間全是憂慮,於公於私,李壽離開交州都是最好的結果,只是李壽臨走前的話,也是令他心悸。
交州,往上數二百年,便是陶氏主政,只是南朝梁陳之後,陶氏勢衰,只能作為佐官出現在交州官場,陶幹雖然無甚功績,但他也有復興門楣的宏願。
李壽隱瞞西南諸夷動亂的訊息,他這位主政的長史果真不知?其中緣由不得而知,但李壽顯然也不是善與之輩。
李壽回到書房後,沉思良久,終於下定決心,鋪紙提筆。
其大意便是自從我奉命來到交州這蠻荒之地,便因水土不服,常年身體不適,養病已有數年,州縣一應政務,悉數委以長史陶幹,陶幹者,交州名士也,人品貴重,忠耿勤勉,交州多有賴於陶長史。
驚聞西南諸夷動亂,皆因我疏於州務,失察之罪,不容分辨,實在是有愧聖人重託,現在我已經遣使前往西南諸夷,辨析動亂之因,意在調停紛爭,恢復我嶺南海道,並且上書朝廷,主動告罪,經略使如有吩咐,我定當遵從。
待墨痕乾透之後,李壽從頭到尾再看一次,很是滿意的點點頭,“嗯,言辭懇切,不偏不倚,相信高攸之應當明白我的苦心”。
命人將這封信加急送往廣州後,李壽繼續伏案執筆,接連兩封信,一封上交宗正寺,其用意不言而喻,首先誠懇認錯,其次再請宗正寺幫忙運作,儘可能減輕處罰。
第二封便是上呈李世民的自白書,讀起來更是令人聲淚俱下。
李壽抖抖這一封自白書,悠悠慨嘆一聲,“好歹同宗之誼啊”。
他現在就希望他皇室宗親這個身份可以給他帶來一些體面,更何況交州他也是真心不願久待,若是可以藉此機會,調離交州,即便是前往中原地區擔任下州刺史,也好過在這蠻荒之地擔任都督啊。
至於陶幹,李壽嘴角勾起一抹莫名的笑意,“且看你能否如願”。
另一邊,陶幹也是心情複雜,他在前隋時便在交州任職,後歸附大唐,雖然無甚功績,但李淵為表示恩德,也是將其提拔成長史,至今已有五年有餘。
五年來,陶幹輔佐李壽這個貪圖享樂的都督,兢兢業業治理州務,名為長史,實為都督,但終究是差了一些名分,現在陶幹有心跟李壽好聚好散,李壽既可以脫離交州這個蠻荒之地,他或許也可以得償所願。
但是李壽臨走前的那一番話讓他的心裡隱隱有些惴惴不安,李壽應當不會害他,因為現在李壽還需要他陶幹傾力相助,比如一應州務,離開陶幹可就真亂套了,也需要陶幹給他遮掩過失。
現在看來,李壽的話語或許另有深意,想到這裡,陶幹也是心有不甘,如欽州寧氏、高州馮氏等豪酋,全部在本州執政,為何交州都督就輪不到他陶氏。
思來想去,陶幹還是決定將寶壓在經略使高衝身上,只有那位權勢滔天的經略使認可他陶乾的功績,那交州都督之位,或許還有運作的機會。
隨後陶幹便是動筆,將他安頓難民以來,蒐集到的關於西南諸夷動亂的情況,全部整理成冊。
數日後,高衝收到交州急信,看完之後便是氣急而笑。
“李壽,還真是有些小聰明”,高衝抖著這封信,隨手扔給四位小幕僚。
高侃等人一一傳閱,也是若有所思。
“師父,交州都督這是在推卸責任啊”,薛仁貴有些不齒的說道。
“是啊,養病多年,未理政務”,裴行儉撇撇嘴,直說道:“還說什麼多賴於陶長史,這不是將責任推給那陶長史了”。
“主要是交州偏遠,具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