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項羽的圈套(第3/4 頁)
衡山王吳芮焦頭爛額之下,對任何能找出襲殺者來源的一丁點兒資訊也不會放過,可這種說話人口音的問題,他卻不知道去怎麼聯想。難道是自己的快婿九江王英布派人來殺義帝?沒道理啊。
死馬當活馬醫,吳芮遣使去六縣見英布,把這個情況通報給他。果然英布一口否認了是自己派人殺的義帝。他在給吳芮的信中滿腹委屈的說,義帝和他無冤無仇的,他幹嘛要殺?
不過吳芮派出的使者回到邾城後,也帶回了英布的一個口頭猜測:趕走義帝的人是項王,派出來殺義帝的人,會不會也是項王?
吳芮由此聯想到失蹤得無聲無息的那三百輕卒。
於是他在給項羽的信中將所得的這一小點微末進展彙報了一下,然後隨即又說,失蹤的輕卒至今也沒找到任何痕跡,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政治上的事情總是很隱晦也很彎彎繞的,項羽看懂了衡山王信中的意思,一瞬間也想過會不會是范增私令那些輕卒乾的?畢竟衡山王的信中還提及了那些輕卒是得到了范增的手令而回。
當然這一瞬間的想法也在瞬間就被項羽否定了,因為當初范增可是勸諫過他,千萬不要殺了義帝,不然對他是很不利的。
陳平和胡亥本是因為不想讓偽仿的范增手令落入范增之手而殺輕卒,要是兩人知道居然最後還有這種效果,估計都會笑出聲來。
現在劉邦公然打出大義之名伐楚,所用的大義理由就是項羽令吳芮和英布殺了義帝,那麼兩人是否還會奉項羽詔而去截殺劉邦?
_
范增這麼一說,項羽也吃不準了。他伐齊時原不想動用這麼多楚卒,本是詔令英布帶卒二萬,自己再帶上八萬,既可借重英布的兵力,還可讓這一員猛將發揮作用。
結果英布自己稱病未至,軍卒也只發了四千來助陣,讓項羽極為不滿。
還是范增出了個主意,讓項羽用非常體貼的態度派出醫士去給英布看病,探查一下這傢伙是真病還是裝病。
不管英布是真病了還是用了什麼手段裝病,反正派去的醫士回來說九江王看上去是真病了,項羽才把這事丟開。
現在劉邦用項王陰令九江王弒君作為伐楚的理由,英布和吳芮又會如何?
在義帝被弒的事情上,項羽是有苦說不出,連什麼人在算計自己都想不出來。最大的可能當然是劉邦,而且劉邦接收了臨江國後據有南郡和長沙郡的一部分,也是在距離上最接近郴城的。
但義帝可算是劉邦的恩主,劉邦會喪心病狂的用這種酷烈的手段,就僅僅為了獲取討伐自己的大義之名?
劉邦完全有更好的方式,就是劫持義帝到漢國,然後再借義帝“詔令”伐楚。
所以項羽依舊想不出算計自己的人是誰。
想到這裡,又想到吳芮和英布或許就會因這事和西楚離心,項羽的怒火開始中燒起來。
“即或兩王不出兵,大王在敗漢王之前,也不要有所動作。”范增看項羽的眉間開始積累暴虐之色,連忙出聲勸道:“先集中精力敗漢王,然後平定齊地,到時是問罪九江王還是盡力安撫,再視情決定不遲。”
項羽權衡了一下利弊,咬了咬牙:“就依亞父。”
范增又想起一件事:“老臣離開彭城時,曾考慮過讓柱國(陳)嬰、柱國(項)佗及將軍(項)聲、將軍(呂)臣等,儘速收攏周邊郡縣之兵於彭城守禦,應可有五至七萬卒,但因不知大王心意而未決。若不收周邊之軍,臣擔心會為漢王所用,所以大王還應有個決斷。”
“嗯,亞父代孤擬詔,令項聲、呂臣立即將彭城周邊可收攏的郡縣兵集中到彭城,劉季軍至時由項聲於城西以二萬卒列陣阻敵,但無須力戰,甚至可以偽做被劉季軍威懾膽寒而一觸即潰。讓陳嬰、項佗等預做準備,不待劉季軍至彭城下就先由城東在其餘軍卒護送下避往下邳。”
_
咸陽,阿房大帳宮。
“東伐的諸侯軍分為三路,主攻一路是劉邦親領的十二萬卒,由七萬漢卒、二萬常山卒和三萬韓卒組成,直撲彭城。殷魏趙燕聯軍共六萬卒,由殷王卬為主帥,跟在主攻軍之後,目標應該是彭城以西的碭縣、蕭縣、下邑等地,一為主攻軍後援,再則是這幾處是項王未帶去齊地的西楚軍較多之地。漢王軍快速突破到彭城,殷王軍隨後鞏固其後方,並想法收降這些楚軍。”
公子嬰看著姚賈提供的軍情竹簡,在大帳宮內的地圖所覆輕帛上用墨筆描畫著:“第三路則是由樊噲為主帥,領八萬漢卒直指彭城以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