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專利權(第1/4 頁)
“就算如將軍聲所言,假定漢國有五萬卒,加上逃回的也不過七萬。這二十多萬大軍被大王以三萬騎軍就給屠滅了,七萬卒,又有多大用?仍逃不過一鼓而滅的下場。”鍾離眛作為此次三萬騎軍的主將之一,自是信心滿滿。
“兩位將軍之意,就是伐漢當速決。”項佗看著躍躍欲試的龍且、鍾離眛,向項羽拱了拱手:“上將軍的擔憂也是臣的擔憂,若曠日持久的征戰,糧秣輜重乃至卒夫,都會極大的損耗。或許秦現下並無復奪山東之意,當楚漢的國力皆無可為繼時,就很難說秦不起覬覦之心了。”
項聲是善戰的將軍,而項佗則更類似國相一樣的治政之才,所以才有擔心戰爭後勤問題的思維。
“大王,”項聲再次開聲:“臣也認同若想要伐漢必當速決,就算漢王現在立即徵召卒夫,大王動作越快,則其練軍時間越少,就越易於擊破之。”
“王叔有何想法?”項羽看項伯一副思索的樣子,直接點名了。
項伯驚了一下,一邊向項羽施禮,一邊還是繼續又想了一陣,才說道:“大王若要伐漢,不速戰速勝,戰事拖久確如亞父與佗所言,會使秦生異心。然大王領三萬卒破諸侯軍二十餘萬,實乃因漢王等未料到大王如此快速回師,大意所致。現大王揮師西向已在漢王預料之中,其必然憑藉堅城以抗大王。臣思之良久,覺得還是需要大王自己決斷是否可速勝漢軍。可速勝則立即整軍出征,若大王也有疑慮,則不若徵卒備戰,準備兵甲,待秋糧收穫後,再與漢軍一決。”
“那樣豈不是也給了漢軍喘息之機?”龍且對項伯這種溫吞水一樣的諫言大為不滿。
項伯兩手一攤:“我軍當下可用於伐漢者,亦不過十數萬,就算倍於漢軍,而我軍需攜攻城兵械而往,路途行軍不比大王輕騎突襲,用時必長,已足夠漢加固堅城。攻城之戰,常以年月計,如何能保證速決?”
范增看出了項羽的猶豫不決,不過心裡還是高興的,說明這位霸王對自己的意見仍然很重視。但總讓自家大王左右為難也不行,自己總不能只提問題不給建議。
“老臣覺得大王也無需為難,現有的糧秣輜重仍足以支援大王立即伐漢,不若大王以現有伐齊之軍加上原有守衛彭城之軍共十五萬,隨大王往漢。老臣則與上柱國嬰、柱國佗一道收攏周邊郡縣之兵,共衛彭城,不使國都再被其所趁。”
范增停下來看了看項羽陰轉多雲並會繼續多雲轉晴的表情變化,接著又說:“大王精於戰陣戰策,此戰若能速決則大善,若成僵持則先退,藉此大王已可評估漢軍戰力及漢國強弱之處。同時可多遣斥侯潛入關中,盡力獲取秦之動態,以定破漢還是抑漢之方略。”
“善,就依亞父之策。”能夠定下當前方針而不再為難,項羽的心情好了起來,萬丈雄心又在胸中升騰。
_
比起劉邦與項羽之間的劍拔弩張導致整個山東都處在風雨欲來的緊張氣氛中,八百里秦川可算是一潭死水……從戰爭角度上來說。
胡亥這個冬天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再修阿房宮。
諸位看官不要誤會,他可不是照著好大喜功的始皇帝那般高樓飛簷的築建一個巨大豪闊的大宮殿,那樣的大殿看著氣派,裡面也足夠寬敞,但這樣不就仍然照搬了咸陽宮那種格局?
況且這樣要花多少錢?錢也就算了,要徵多少徭役?
胡亥重修的阿房宮其實非常簡單,原來不是在前殿的大殿臺上用牛皮搭建了三組大大小小的帳蓬群嗎?現在只是將這些牛皮大帳替換成了磚竹而已,形制上依舊是大帳的格局。
冬天風寒,原先是在大帳的牛皮外層和帳頂內都掛上了一層厚厚的、塞滿了麻絮的“內膽”,但大風天的時候,像蒙古包一樣用木條和牛皮捆紮在一起的帳壁雖不會被吹得啪啪響,但讓人心裡總是會擔心帳篷被整個吹倒。
所以在胡亥的指導下,先從皇帝宮妃的帳群開始,用空心陶磚填上麻絮,加上石灰粘土砌築,帳宮的牆壁就變成了陶磚結構,這一來還減少了那些拉住大帳的繩索,簡潔美觀。
填絮的陶磚牆砌了三層,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嗯,很是低碳環保。
帳頂換成了雙層牛皮,在粗竹檁條下捆紮一層,然後加上麻絮包內膽,上面再捆紮一層牛皮,然後在上層牛皮之上又鋪了一層竹瓦。
至於用於採光通風的各個天窗依舊保留著,支撐帳頂的木柱換成了大竹捆紮成的竹柱,看上去頗有點兒竹林的味道。
胡亥還真就在阿房宮前殿的四周栽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