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節(第1/3 頁)
</dt>
&esp;&esp;李增枝送朱棣休息,在門口笑著告辭,臨走時還說道:“叔父,我們京師見。”
&esp;&esp;朱棣酒意惺忪,躺在床上,思索著下一步該怎麼做。
&esp;&esp;揚州府距離京師,已經不到兩百里路,騎馬快的話,明日晚便可以抵達京師,朱允炆會如何動作,這是朱棣最想要知道的。
&esp;&esp;可是現在的朱允炆,似乎與自己認識的朱允炆不一樣了。
&esp;&esp;他不像是曾經所表現出來的淳厚仁慈,猶豫不決,更多了一份殺伐果斷的魄力,還有一種智珠在握的決斷力。
&esp;&esp;更讓朱棣感覺意外的是,自己這個侄子,似乎在治國方面,很有見地,頗有一番明主之風。
&esp;&esp;朱棣解不開自己的困惑,只能在思索而不能得的睏意中,昏昏睡去。
&esp;&esp;在燈火輝煌的皇宮中,朱允炆正聽著大明安全域性 與朱棣的第一次交鋒
&esp;&esp;朱允炆坐在武英殿,內閣鬱新、張紞,解縉與方孝孺都在,大明安全域性指揮史劉長閣將朱棣入城之後的動靜,不斷稟告給朱允炆。
&esp;&esp;朱棣並沒有回京師的燕王宅邸,而是如奔喪一般,在金陵城中哭嚎而過,可能覺得自己一個人哭聲音太小,也容易斷腔,朱棣便讓三個兒子也跟著自己一起哭。
&esp;&esp;朱棣曾經遠征蒙古,知名度很高,加上動靜夠大,所以一路之上,城中士民,不論老幼,都希望一睹燕王風采。
&esp;&esp;哭泣的燕王,能有什麼風采?
&esp;&esp;只不過讓城中之人暗自同情罷了。
&esp;&esp;畢竟,兒子奔喪老爹,來晚了。
&esp;&esp;誰的錯?
&esp;&esp;皇上的錯!
&esp;&esp;君不聞,燕王奔喪被攔於淮安?
&esp;&esp;否則,燕王能來這麼晚嗎?
&esp;&esp;只是,沒有人敢直接說皇上犯錯。
&esp;&esp;在古代,皇上是沒有錯的。
&esp;&esp;誰說皇上的不是,一旦被朝廷知道了,輕則罵一頓,重則打死。
&esp;&esp;朱棣過足了演戲的癮,嗓子喊啞了,肚子也餓了,口乾舌燥演不動了,便帶人從聚寶門出城,去了鐘山孝陵。
&esp;&esp;在孝陵嚎了一下午,直至天黑才返回城中。
&esp;&esp;聽說朱棣哭暈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演戲太累,一不小心睡著了。
&esp;&esp;劉長閣將朱棣、城中百姓與其他藩王的動靜都稟告給了朱允炆,朱允炆卻只是平靜地聽著,還饒有興趣地請三位內閣大臣與方孝孺用了午膳與晚膳,所談論的,卻又不是朱棣的事,而是江南賦稅問題。
&esp;&esp;江浙地區曾經支援過張士誠,導致朱元璋在打張士誠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睚眥必報的朱元璋在當了皇帝之後,為恢復生產,減免與降低了很多地區的賦稅,唯獨江浙地區,賦稅加了數倍。
&esp;&esp;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在詔令中要求,江浙人士不得進入戶部任職,並將這一條寫入了《皇明祖訓》,要求後代子孫都要聽話。
&esp;&esp;“江浙賦獨重”,是朱允炆必須解決的問題。
&esp;&esp;在朱允炆看來,江浙之地自古以來便是富庶之地,巨賈雲集、文教興盛,也是自己未來大商業帝國的重中之重。
&esp;&esp;一個被賦稅壓得喘不過氣的江浙,是沒有辦法也沒有條件孕育出繁榮的商業版圖,更嚴重的是,過重的賦稅,影響生產積極性。
&esp;&esp;大家都不事生產的話,社會不安定因素便會增多,哪個朝代不把“就業”作為重點來抓?
&esp;&esp;朱允炆需要一個穩定且繁華的江浙地區。
&esp;&esp;鬱新、張紞,解縉都支援改革江南賦稅,突破《皇明祖訓》。
&esp;&esp;方孝孺也是如此,更是提出以民為重,同時拿出朱元璋的話“與民休息,使積蓄之,是謂生之畜之”,主張輕徭薄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