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節(第2/3 頁)
&esp;&esp;朱允炆同意四人的看法,正準備下令擬旨,方孝孺卻又說道:“皇上,遵 《周禮》,江浙之地,可行井田制,以增國力。”
&esp;&esp;“井田制?”
&esp;&esp;朱允炆牙齒有些酸。
&esp;&esp;井田制這玩意是奴隸社會時期的東西,實行於商朝,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
&esp;&esp;已經被時代拋棄過的制度,你竟然還想拿過來用?
&esp;&esp;雖然井田制採取的是國有化制度,皇上將土地賜給諸侯、臣子,這些人找奴隸來耕作,土地不能買賣、轉讓,貴族坐享成果。
&esp;&esp;這種制度限制了生產力,已被時代所摒棄。
&esp;&esp;沒想到方孝孺竟然還想恢復?
&esp;&esp;朱允炆清楚,方孝孺的一切行為,一切思維,一切辦法,都來自於《周禮》,這個傢伙太理想化了。
&esp;&esp;“方先生應該讀過《呂氏春秋·察今》吧?”
&esp;&esp;朱允炆沒有直接回答方孝孺的話,而是反問道。
&esp;&esp;方孝孺連忙點頭,回道:“臣讀過。”
&esp;&esp;朱允炆認真地對方孝孺說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段話,先生可有印象。”
&esp;&esp;方孝孺點頭。
&esp;&esp;朱允炆繼續講述道:“先生墜《周禮》於水中,舟已行進,而《周禮》隨暗湧而動,刻舟求之,《周禮》尚在?”
&esp;&esp;方孝孺迷惑地看著朱允炆。
&esp;&esp;鬱新、張紞、解縉霍然開悟,明白皇上這是警告方孝孺,不要動不動以《周禮》為指導,那玩意太老了,不管用了。
&esp;&esp;變通,方可行進自如。
&esp;&esp;方孝孺也不笨,明白過來,施禮受教,退至一旁。
&esp;&esp;朱允炆命令解縉擬旨,下詔“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降低江浙稅賦,並以“畝毋逾一斗,蘇、松人仍得官戶部”的方式,打破了朱元璋的祖訓。
&esp;&esp;在處理好江浙賦稅問題之後,天色已晚,朱允炆安排人送閣老、方孝孺回去,然後安排御用監王鉞去見朱棣。
&esp;&esp;按照朝廷規制,親王入朝,當晚需要睡在奉天門外的東耳房,第二天一早參見皇上。
&esp;&esp;王鉞安頓好朱棣之後,交談了一番,並表示朱棣來了,皇上很滿意,太后很欣慰,你朱棣,也不能太傷心了。
&esp;&esp;朱棣場面話還是一流的,說什麼帶了北平特產,明天見過皇上之後,去慈寧宮看看太后,自己來晚了,希望王鉞多說幾句好話,免得皇上怪罪。
&esp;&esp;臨走,朱棣還將王鉞送出門,笑容滿面的,只不過在王鉞走後,笑容便消失不見了。
&esp;&esp;朱棣已經聽聞到訊息,皇上連夜下旨,調張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把控北平,同時陳兵山海關至開平一線。
&esp;&esp;這些人,應該已經在路上了吧。
&esp;&esp;朱棣的情緒並不高,擔憂與恐懼,時不時便湧上心頭。
&esp;&esp;沒錯,朱允炆不太可能會在熱孝期間,在京師對自己下手,但朱允炆可以對北平下手啊。
&esp;&esp;如今自己在京師,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都在京師,北平的燕王府中,除了張玉、朱能之外,就沒幾個鎮得住場面的人。
&esp;&esp;而張玉、朱能,又都是武將,根本不懂得太多的謀略。一旦震驚之下出了躁動,惹了禍端,不用等自己回去,北平府就落在了朱允炆手中。
&esp;&esp;退一萬步,張玉、朱能沒有任何動作,朱允炆也不會拿自己怎麼樣,過段時間自己回去,加上路途,至少也要一個多月。
&esp;&esp;一個多月的時間,足以讓朱允炆將整個北平防務,周圍防務,全部搞定。
&esp;&esp;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