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3節(第2/4 頁)
胸掛佛珠、手持法器,與天界寺一眾高僧轉經。
&esp;&esp;天界寺地闊深邃,建有金剛殿、天王殿、正佛殿、觀音殿、輪藏殿、伽藍殿、祖師殿、毗盧殿、戒律堂、講經堂、藏經樓、萬佛樓和鐘鼓樓,既有自然山林之清幽,又有壁畫的金碧輝煌。
&esp;&esp;畢竟是皇帝“家廟”,又是南方佛教的中心,自然不能悽惶了。
&esp;&esp;大殿用的是琉璃瓦、龍屋脊、金黃色廡頂,殿內落地神龕四周雕刻龍頭,盡顯皇家氣派。
&esp;&esp;寺中大小殿堂都供奉金佛,大佛開光多用金箔貼身,佛祖天靈上都有夜明珠,鐘樓裡的大鐘含金量很高,故而天界寺鐘聲十分悅耳悠揚。
&esp;&esp;甚至連日常的法器,也都含有不少黃金成分,敲打法器,聽著舒坦,看著也舒坦。
&esp;&esp;馬恩慧與寧妃等人帶了不少侍女,他們的作用,就是抬箱子、提籃子……
&esp;&esp;馬恩慧決定捐八千兩白銀,這讓朱允炆鬱悶至極。
&esp;&esp;雖然你現在是個小富婆,也不至於如此敗家吧?
&esp;&esp;拉不住,人家說了,錢多,佛祖一高興,就可消災降幅。
&esp;&esp;朱允炆是不信佛的,只相信自己的雙手,相信一脈相承的祖先,至於佛祖的徒子徒孫,他們願在哪裡千百渡,就讓他渡好了,只要老老實實,聽從管束,那就沒問題。
&esp;&esp;天界寺後殿,是供奉朱元璋遺像與靈牌的聖殿,朱允炆與皇太后、馬恩慧等人祭拜之後,便安排馬恩慧等人陪著皇太后,自己則走向主持。
&esp;&esp;主持道源緊走兩步,行了佛禮,道:“皇上,本僧有一事相求。”
&esp;&esp;朱允炆嘴角帶著一抹笑意,果然,他邀請自己來這裡,不是什麼所謂的神光降世,而是有所圖。
&esp;&esp;“說吧。”
&esp;&esp;朱允炆平靜地說道。
&esp;&esp;道源看著似乎看穿一切的朱允炆,輕聲道:“本僧聽聞皇上欲以十萬兩,為天下忠魂將士立碑建寺,此乃是大慈悲之事,天界寺為梵剎之首,願為此善舉出一份力,還請皇上恩准。”
&esp;&esp; 佛風一直在吹
&esp;&esp;佛祖不貪,道源也不貪。
&esp;&esp;但不貪,不意味著沒錢,天界寺可謂是富得流油,像馬恩慧一樣敗家,動不動就捐幾千兩銀子的,可不是個例。
&esp;&esp;在這京畿地區,天界寺香火最盛,無論是文人雅客,還是商賈平民,亦或佛家子弟,都免不了來這裡祈福,每日施給的香油錢便足以讓人眼饞。
&esp;&esp;朱允炆也眼饞,因為佛教寺廟與道家道觀,在這個時期是不需要交稅的,就算是寺廟田產,也是不需要納稅的。
&esp;&esp;在推行一條鞭法時,對於天界寺這些佔地的和尚,人家根本就不屑於退田,不就是給銀子,寺院有的是,一畝地多少銀子,直接買下來……
&esp;&esp;豪氣的樣子,讓朱允炆都想把這群和尚給超度了。
&esp;&esp;朱元璋對於佛教,是保持著積極支援態度的,道衍和尚之所以能待在朱棣身邊,也是他老爹希望有個和尚跟著自己的娃,以後能仁慈一些,化化戾氣。
&esp;&esp;身邊有和尚的,也不只是朱棣,其他藩王也少不了,只不過都沒道衍和尚牛,幹了造反的大事,還成功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書上,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名。
&esp;&esp;朱允炆對於寺廟的發展心存憂慮,不是因為天界寺,而是因為興修寺廟之風颳的很厲害,而且一刮就是三十多年,全國各地都有。
&esp;&esp;如果是民間自發的弄幾個破廟,供奉幾個泥菩薩,表達下心靈慰藉,也就罷了。
&esp;&esp;畢竟人民也需要有點信仰,只要他們肯幹活,肯納稅,信下釋迦摩尼,耶和華,安拉,玉皇大帝什麼的,也無妨。
&esp;&esp;若都信這玩意,把頭髮剃了,跑到寺廟裡敲木魚,整天金剛伏虎,如夢如幻,荒廢生產,那大明就活不下去了。
&esp;&esp;活生生把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