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賜武氏白綾一條(第2/2 頁)
的擔憂並非無理,但內心深處,他對武則天仍有一絲難以割捨的複雜情感。
然而,面對群臣的強烈反對,他不得不重新權衡。
“諸位愛卿,朕知此事非同小可。”
李治的聲音在殿內迴盪,他盡力保持著平靜。
“然,武氏雖有大過,但其才智與對朕的輔佐,亦不可忽視。
流放之舉,朕已思慮再三,若諸位愛卿以為此舉不足以安天下心,朕願再聽良策。”
許敬宗,武則天一派的重臣,雖表面上不敢公然反對,但眼見武則天遭此厄運,內心焦急,又見皇上不願處死武后。
他巧妙地尋得時機,暗中為武則天辯護:“陛下,武氏雖有過,但其治國之才實為罕見,昔年輔佐陛下,屢建奇功,不可一錯抹殺其所有。
除以極刑,是否過於苛責,臣恐有失公允。”
許敬宗的話雖未直接挑戰李治的決定,卻在群臣中引起了一陣低語,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員也開始動搖,暗自思考許敬宗之言是否有理。
見狀,武則天一派的官員,如李義府、王方翼等人,也紛紛附和,試圖在不觸怒李治的前提下,為武則天爭取一線生機。
“陛下聖明,臣等亦認為,武氏之才,實為國之瑰寶,若能改過自新,仍可為大唐所用。”
正當武則天一派官員試圖為她求情之際,朝堂上另一股力量迅速集結,對這種觀點發起了嚴厲的反駁。
賈大隱此時更是義正言辭,毫不留情。
“許敬宗、李義府之流,爾等竟敢在此為武氏說項,是何居心?
武氏之罪,乃大逆不道,有悖於天地人倫,其罪當誅,何來寬恕之說?”
賈大隱的聲音在殿內迴盪,如同雷霆,震得人心驚膽戰。
他繼續道:“武氏之才,固然是才,但才不當用,反成禍害。
昔日輔政,本應以國為重,卻屢次以私廢公,離間骨肉,其心術之不正,天下共見。
今日若不嚴懲,恐將來者效仿,國將不國!”
崔敦禮也緊隨其後,厲聲斥責:“爾等若真為大唐著想,應是力挺陛下之決定,而非為一己之私,混淆視聽。
武氏若留,必成後患,我等寧可無一武氏,也不容大唐有半分動搖。”
在二人的帶領下,朝堂之上,一股正義凜然的氣氛瀰漫開來。
眾多官員紛紛出列,或言武則天之罪不可饒恕,或言國家綱紀不容踐踏,或言應以大局為重,不可因小失大。
他們的聲音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將武則天一派的求情之聲徹底淹沒。
面對如此激烈的反對,許敬宗等武則天一派官員,雖有不甘,卻也知大勢已去,只得默默退下,心中暗自盤算著未來的對策。
在朝堂的爭論與決策中,李治的內心深處,對武則天的權力擴張始終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忌憚。
這份忌憚,源自於他對自己日漸衰弱的健康狀況的清醒認識,以及對武則天輔政能力與野心的深刻理解。
隨著朝堂上對武則天命運的爭議而愈發強烈。
他看到了武則天一派官員的堅定支援,也感受到了群臣對她的強烈反對。
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李治深刻地認識到,武則天的權力已深入朝堂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決策與未來的走向。
“傳朕旨意。”李治的聲音略顯沙啞,卻透著不可動搖的決絕。
“武氏,雖有輔政之才,然其心術已失,悖逆人倫,危及社稷。
為保大唐江山穩固,朕不得不下此決斷。
賜武氏白綾一條,以謝天下,以明國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