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子李弘(第1/2 頁)
李治的旨意下達,朝堂再次陷入寂靜。
長孫無忌首先打破沉默:“陛下,武氏雖已廢黜,但其家族在朝中勢力根深蒂固,若不徹底清除,恐成後患。”
崔敦禮緊隨長孫無忌之後,沉聲道:“陛下英明,武氏之禍已解,然其家族盤根錯節,不可不防。
臣以為,當削其封地,奪其爵位,以絕後患。”
李績也附議道:“臣以為,武氏家族中,有功於國者,可量情保留其官職,但須嚴加監視,以防其暗中勾結。
至於那些仗勢欺人、結黨營私者,務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御史大夫韋思謙則提出了更為謹慎的建議:“陛下,武氏家族勢力龐大,驟然全部剷除,恐引起朝野動盪。
臣建議,可先從外圍入手,逐步削弱其影響力,同時加強監察,防止其死灰復燃。”
李治聽罷眾臣之言,心中雖有決斷,但亦知此事非同小可,需謹慎行事。
他緩緩開口:“諸卿所言,皆有道理。
朕意,先將武氏家族中顯赫者,如武承嗣、武三思等,調離要職,置於閒散之地。
其餘人等,視其表現,從寬處理。”
李治的決定,如同一道清風,吹散了朝堂上的緊張氣氛。
長孫無忌、崔敦禮、李績與御史大夫韋思謙等重臣,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陛下聖明。”長孫無忌躬身道,“此策既可避免朝野震動,又能逐步削弱武氏勢力,實為上策。”
崔敦禮也附和道:“陛下之決斷,既彰顯了寬厚,又不失謹慎。
臣以為,對武氏家族的處理,應遵循陛下之策,逐步而行。”
李績點頭贊同:“正是,陛下此舉,既保全了大局,又體現了仁慈之心。
臣等將竭盡全力,確保陛下旨意得以妥善執行。”
韋思謙則補充道:“陛下,對於武氏家族的監管,臣建議增設監察使,專門負責監督他們的行為,以防其暗中結黨或勾結外人,確保大唐江山穩固。”
李治聽罷,點了點頭,深思片刻後,他說道:“諸卿之言,朕已悉數記下。
武氏家族之事,需謹慎而行,既要維護朝堂的穩定,也要防止其勢力再次膨脹。
朕會考慮設立專門的監察使,加強對武氏家族的監管。
同時,對於武承嗣、武三思等顯赫者,即刻調離要職,置於閒散之地。
其餘人等,朕將依據其表現,予以寬宥,但亦需密切關注,以防後患。”
李治的決定剛落,朝堂上再次掀起波瀾,但這次的焦點轉向了光幕所透露的驚人預兆。
朝臣們面面相覷,心中皆是驚疑不定。同時暗暗看向長孫無忌,沒想到他的陛下深受他的桎梏也被後人所知。
而長孫無極卻表現得若無其事。
不過在看到妹妹的名字時表情有一絲變化。
太子李弘,素來以德行著稱,深受朝野愛戴,為何光幕卻預示六皇子李顯將繼大統?
賈大隱凝視著光幕,眉頭緊鎖,猜測道:“太子李弘,其德行深得民心,但若非下一任皇帝,難道是因他性情過於溫厚,難以駕馭朝堂之複雜?”
崔敦禮沉聲道:“太子李弘,其性情溫文爾雅,治國或需鐵腕。
難道,正因他少了幾分決絕,才非天意中人?”
長孫無忌輕捋鬍鬚,目光深邃:“太子李弘,素來以德行著稱,但此番光幕所顯,卻出乎意料。
或許…他身體狀況並不如外人所見那般康健?
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
李治面色凝重,環視群臣,緩緩開口:“眾愛卿,天象之示,非同小可。
太子李弘,德行出眾,本為朕心中儲君之選。
然光幕所現,卻指向李顯,此中深意,朕亦需詳察深思。”
長孫無忌直言不諱:“太子李弘仁德有口皆碑,而六皇子李顯,其性情與治國之才,後世頗有微詞。
此光幕所示,恐非國之大幸。”
賈大隱眉頭緊蹙,憂心忡忡:“六皇子如今年歲尚小,臣等無法判斷。
但觀後世所言,雖非無才,但性情中少了一分帝王之決斷。
若繼大統,恐難駕馭朝堂內外之複雜。”
崔敦禮,沉聲補充:“太子李弘,其德行與才情,遠勝於六皇子。
或許因為身體原因…
實為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