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李世民(第2/2 頁)
是君臣上下一心,共同開創的盛世華章。
眾人此時才有心情觀看光幕,李世民微笑著說道:
“秦王政雖以武力一統六國,然其殘暴之名,亦載於史冊。
爾等以為,王翦等人何以能在如此君主之下,成就大業?”
魏徵,這位直言敢諫的大臣,緩緩開口:
“陛下,王翦之所以能立下赫赫戰功,並非僅憑軍事才能,更在於其深諳人心,知兵之道,且能審時度勢。
觀其待士卒,與之同甘共苦,實為得軍心之要。
且其用兵,不急於一時之勝,而是審慎佈局,待機而動,此乃兵法之精髓。
即便在秦王政之下,亦能保全自身,實乃智者。”
房玄齡接著道:“臣聞,王翦五次求地,實非為己謀私,而是深知君主之心。
秦王政雖殘暴,但王翦此舉恰是穩固其地位,避免生疑。
王翦既可開疆拓土,又能保全自身,確為罕見的政治智慧。”
李世民聽罷,點頭讚許:“兩位愛卿所言極是。
王翦之智,不僅在於戰場上,更在於朝堂之下。
他既能得士兵之忠心,又能得君主之信任,實為難得。”
此時,長孫無忌插話道:
“臣以為,秦王政之所以能一統六國,除了王翦等人的功績,更在於其能以武力實現統一,儘管手段殘暴。
但王翦等人,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清醒,以智取勝,實為不易。”
李世民聞言,面露深思之色:“無忌所言,正合朕意。
秦王政雖以殘暴著稱,但王翦等人能於亂世中,憑藉智慧與勇氣,立下不朽功勳,其智其勇,亦當為我大唐將士之楷模。”
再次觀看光幕後他繼續說道:
“古之亡國,往往非一朝一夕之故,齊國雖有君王后之賢明,終不免為奸佞所誤,此乃國之大忌。
齊王建之失,非但在於不辨忠奸,更在於輕信小人,失策於國事,終致國破家亡。”
房玄齡深表贊同:“陛下所言極是,臣觀齊之亡,實乃人心之失,後勝輩之貪婪誤國,齊王建之昏庸無能,皆因不辨忠奸,不納忠言。
《大學》有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齊王建若能明辨是非,聽從即墨大夫之諫,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魏徵言辭懇切:“臣以為,齊之亡,不僅是君臣失策,更是國之根本在於道德仁義之失。
陛下常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乃國之根本。
齊王建不恤民情,不恤國事,終致民心離散,國力空虛,為秦所乘,此乃國之大患。”
杜如晦語重心長:“臣聞齊王建不識時務,不辨忠奸,終致國破家亡。
此亦警示我等,為政者當明辨是非,知人善任。
齊之亡,雖有其時,亦有其人,非但君王一人之過,實乃群臣失職,國政失序之故。”
長孫無忌感慨:“臣聞齊王建之亡,非一日之寒。
君臣失和,內政不修,外敵乘虛而入,此乃國之大患。
陛下英明,以史為鑑,知人善任,勵精圖治,此乃我大唐之福。”
李世民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齊之亡,雖因人誤國,亦是時勢所迫。
古語云:‘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朕觀天下大勢,知時務之重,故廣納賢才,從諫如流,以圖我大唐萬世之基。
齊之亡,雖為史鑑,亦為我等之警鐘。
朕望諸位愛卿,皆能明辨是非,忠於職守,共築我大唐盛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