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李世民(第1/2 頁)
貞觀二年
李世民步入朝堂,群臣早已恭候多時。
他的步伐穩健,目光如炬,透露出一種堅定與果決。
群臣見狀,紛紛躬身行禮,朝堂中迴盪著一片恭謹的氛圍。
“眾愛卿,今日召爾等前來,皆因光幕。”李世民的聲音在朝堂上回響,沉穩而有力。
魏徵,直言進諫,聲若洪鐘:
“陛下,倭人狼子野心,雖此時仰慕我華夏文化,然屢次侵犯我國邊陲,其貪婪本性已露無疑。
我大唐建國之初即遭遇外侮,豈能讓這些島夷輕易得逞?”
長孫無忌,家族榮耀銘記於心:
“魏公所言極是,倭人之患,由來已久。
昔日漢朝,便以其為‘倭奴’,可見其卑微。
今日大唐,更需彰顯國威,不可養癰遺患。”
房玄齡,智謀深遠,細思量:“諸位大人,我大唐當前國力昌盛,但也需內外兼顧。
對外,我們要展現大國風範。對內,則須安定人心。
倭人的挑戰,正可作為我們展示國力的機會。”
杜如晦,謹慎周全,補充道:“房兄言之有理,但我們還需考量戰事對民生的影響。
宜採取先禮後兵之策,以顯示我大唐寬厚仁慈的一面。”
程咬金,豪情滿懷,拍案而起:“諸位,倭人欺我太甚!
我大唐將士個個身懷絕技,只要陛下一聲令下,定讓他們見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勇士!”
李靖,軍事大家,冷靜分析:“陛下,諸位大人所言各有千秋。
臣以為,應對倭人,既要彰顯國力,也要審慎行事。
我建議,先派遣使者前往交涉,同時加強邊境防禦,做好備戰準備。
如此雙管齊下,既顯我大唐胸懷天下之氣魄,也能有效震懾異邦。”
李世民聽完眾臣論述,眼神中流露出英銳的光芒。
他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是身為帝王的自己。
他站起身,聲音鏗鏘有力:“諸位愛卿,倭人的挑釁,不可姑息。
我大唐不僅要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更要有保衛家園的決心。
按照李靖將軍的意見,先外交後軍事,務必做到師出有名,民心所向。
大唐,絕不允許任何威脅動搖我們的根基!”
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皆在座,各人心中皆有隱憂,卻也深知需以國事為重。
李世民繼續開口,語氣沉穩:“我大唐雖現處盛世,然歷朝興衰,皆有前車之鑑。
玄宗之世,安史之亂,國都六陷,雖非一朝一夕之變,卻警示我等不可輕忽。”
房玄齡,這位丞相,以他的智慧和穩重回應:
“陛下所言極是,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然晚年失察,用人不當,致國力衰微。
我等當引此為戒,常思國家安危,慎終如始。”
魏徵,直言敢諫,其言辭犀利,卻總能切中要害:
“陛下,臣以為,玄宗失國,非僅安祿山叛亂之故,實乃朝中佞臣橫行,忠良受排擠,國策失衡所致。
臣等須常懷警惕之心,廣納賢才,遠小人,如此,方能確保國泰民安。”
杜如晦,深謀遠慮,其言辭中透著深遠的洞察:
“陛下,玄宗晚年雖有罪己之詔,然悔之晚矣。
我等當以史為鏡,不待禍起蕭牆,即行修政,防患於未然。”
李世民聽罷,深感眾臣之言,心有慼慼焉:
“我大唐欲長治久安,非僅兵強馬壯之功,更需民心所向,朝政清明。
吾等當以玄宗之失為戒,勤於政事,親賢遠佞,以民為本,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房玄齡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陛下英明,臣等定當協力,以陛下之宏願為己任,共謀大唐之隆盛。”
魏徵亦附和:“臣等誓以身許國,不負陛下所託,共鑄盛世,使後世子孫享太平之福。”
杜如晦最後總結:“陛下,臣等願追隨陛下,以史為鑑,勵精圖治,使大唐基業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李世民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對這些輔佐他開創盛世的肱股之臣,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他深知,大唐的興衰,不僅在於他一人之智勇,更在於這些賢臣良將的輔佐和智慧。
貞觀之治,不僅是一代明君的功績,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