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的困難。因此往往賦萬物以有靈,此時的人是半人半獸、半神半人階段。這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規律,神話史實際上也就是上古史,不過在信史以前的歷史都是以神化的形式出現的。這其中最能反映“萬物有靈”觀念的,莫過於人與物之間相互幻化的一類了。
古希臘神話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概莫能外。
。▲虹▲QIAO書吧▲
第8節:候人兮猗
候人兮猗
大禹跟女嬌結婚後,只在家待了四天,自辛日至甲日。大禹不以私情貽誤公事,便忙著離家治水去了。女嬌多想與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多想為治水盡一份力量。便決定跟隨大禹,照料大禹的飲食起居,“何草不黃,何人不將”,與夫俱矣,奔走四方。大禹拗不過她,便將女嬌安置在禹當時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解縣東北),做了真正的出嫁新娘,這裡離大禹治水的三門峽沒有多遠。河水奔騰,驚濤裂岸,大禹治水,又無險不履。女嬌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大禹,她手挽著傾筐,筐裡裝著送給大禹的午飯和新縫的衣衫,每天往返送飯。山間的荊棘刺破女嬌的衣襟,河邊的泥濘讓她行步維艱。但女嬌毫無怨言,每天都是那麼準時的往山下奔跑,真正是一對恩愛夫妻。但不久,大禹又遠離家門到東方治水去了,那身著緇衣葛布的背影,漸行漸遠,在蒼茫的遠山之間消失了。於是,留給女嬌的,就只有守望的流光了。
丈夫離開了女嬌,女嬌又離開了家鄉,未免寂寞難耐,生活過得悲苦淒涼。她等待著、盼望著大禹的歸來,日思夜想,祈禱大禹早日完成治水大業,可禹卻一直不歸,心中的悲苦無處傾訴,只能被以歌曲,她唱道:“候人兮猗!”等候的人啊,多麼的長久喲!充分表達了女嬌盼丈夫早日歸來的迫切心情。大禹知道了,又沒有閒暇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安邑城南筑了一座望鄉臺,讓妻子登臺遙望家鄉,聊解慰念。
後人對《候人歌》評價很高,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經過女嬌的深情一唱,遂成了我國文化史上的著名詩章,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民歌,最早的一首愛情詩歌,被稱為南音之始。這首詩開啟了中國愛情詩的先河,也成為愛情詩規格和氣質的圭臬。塗山女嬌,也因此成為中國遠古神話中的詩歌女神。後來的《詩經》、《楚辭》用“兮”這個字,都明顯是受到了這首歌的影響。《詩經?國風》裡的那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歌,都可看作是這首詩歌的濫觴。此後,先秦的愛情詩歌才蔚為大觀,周王朝也才有詩可採了。
《吳越春秋》記載:“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涕泣。”十個月後,女嬌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啟,這是大禹留下的名字。大禹臨行前對女嬌說:“若生子,取名啟。”啟,就是啟行,是大禹為了紀念他平治洪水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13年中,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這種吃苦耐勞、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嬌的記載,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贊”裡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其13年間,女嬌空門獨守,獨自養育兒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歸來。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但她沒有怨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把對大禹的愛深埋在心底,採桑織布,教養幼兒,不使大禹分心,大禹才得以安心治水。大禹治水的成功,女嬌功不可沒,這種犧牲精神值得肯定。這樣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可謂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之始。
。←虹←橋書←吧←
第9節:女嬌化石
女嬌化石
另有一傳說,大禹與女嬌舉行了婚禮,自辛日結婚,到甲日(前後只有4天)就外出治水去了。女嬌追隨大禹,也在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顧大禹的飲食起居。那幾日工程正處於關鍵時刻,為了早日結束原始居民的哭聲,贏得打通軒轅山戰役的勝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旰衣宵食,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與女嬌約定,為了搶時間,在工地上設張鼓,女嬌聽見鼓聲就來送飯,否則勿來。
可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塊山石,石落擊鼓。女嬌聽到了,就連忙帶著食物來到了工地。卻看見自己的丈夫化作一頭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釺,一爪執斧,在河中浪頭跳躍,專注地開鑿軒轅山。
原來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頭面目猙獰的大熊,女嬌大驚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亂又驚恐地奔逃而去。
大禹見狀,也趕緊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釋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