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現了。
周恩來和朱德繼續領導紅一方面軍在前方作戰。1932年底,國民黨軍組織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圍剿”軍分左、中、右三路,其中由蔣介石嫡系十二個師組成的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約16萬人,陳誠為總指揮。紅一方面軍轄第一、第三、第五軍團和第十一、第十二、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軍,總兵力約7萬人。紅軍採取集中兵方,擊敵中路的方針,經過黃陂、草臺岡兩仗,殲滅蔣介石嫡系部隊近三個師,俘敵1萬親人,勝利地打破了“圍剿”。並且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以大兵團伏擊殲敵的光輝範例。
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遷人中央蘇區。從此,臨時中央直接領導中央蘇區的工作。9月,共產國際派駐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顧問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人)從上海到達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國剿”初期,周恩來曾經就作戰方針和戰役部署問題與博古、李德等人進行過多次爭論,觸怒了博古、李德。11月20日,陳銘樞、蔣光誦、蔡廷鍇、李濟深等發動福建事變,反對蔣介石,蔣介石調“圍剿”軍入閩對付他們。12月13日,周恩來和朱德致電中革軍委建議調紅軍主力入閩與國民黨主力決戰。李德等不同意紅軍配合十九路軍作戰。卻將紅軍主力進攻國民黨軍構築的堡壘線。20日,李德以統一前後方指揮為名,將周恩來、朱德調回後方,取消“前方總部”,併入中革軍委機關。周恩來、朱德失去了軍事指揮權。紅軍實際上由博古、李德指揮。周恩來曾經說自己到後方後,“李德成了總司令,我連參謀長都不如,只是一個參謀處長”。廣昌戰役後成立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主要是管軍事,而且是徒有形式,實際是政治上由博古作主,軍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來只是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行。第五次反“圍剿”中“左”傾錯誤造成的結果,是喪失革命根據地,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共有8萬餘人,到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後,只剩下約3萬多人。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有利於蔣介石的堵截,紅軍損失不小。蔣介石要在湘江東岸消滅紅軍的企圖未能實現,就在紅軍原定計劃北去湘西的路上,集中十幾萬兵力,佈下了一個口袋,而這時博古、李德卻仍命令紅軍按原計劃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在這個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為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前進,於是就有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臨時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有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李德等參加。毛澤東的主張得到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的支援。但會後博古、李德仍堅持原計劃進軍。18日,紅軍到達黎平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黎平會議。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否定了博古、李德的主張,透過了毛澤東的意見,決定中央紅軍不去湘西。這次會議的決議,是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是長征路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博古、李德所犯錯誤的否定,是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轉危為安邁出的第一步。周恩來是會議的主持者,做出了重要貢獻。會後,剝奪了李德對紅軍的指揮權。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清算了王明“左”傾路線在第五次反“圍剿”和突圍西征中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會上,周恩來和與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議明確了紅軍戰略戰術上的是非。指出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決定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事上由朱德、周恩來指揮,“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會後。中央常委分工,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紅軍四渡赤水。在渡烏江前,中共中央決定以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成立三人團,指揮軍事。接著,紅軍南渡烏江,又巧渡金沙江,終於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勝利,併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央紅軍在長證過程中,發生兩件大事,一件是召開了遵義會議,另一件顯中共中央和張國燾的北上和南下之爭。
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夾金山、達維之間與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四團勝利會師。這時,南面是蔣系薛嶽部隊緊追;東面是眾多的四川地方部隊,派系龐雜,但與紅軍為敵是一致的;北面是胡宗南部隊駐守松潘等地阻攔,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