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兵力尚未集結,西面是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區。紅軍會合後,兵力10多萬,下一步向何處,是關鍵問題。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目前戰略方針”的報告。他闡述了在松潘、理縣、茂州一帶不利於紅軍久駐,必須北上到川陝甘建立根據地的理由,並指出向南不可能,敵人已佔夾金山以南地區,向東也不可能,敵人已在東面集結130個團兵力;向西條件更難,只有北上才是出路。中共中央所有領導人,包括張國燾在內,都同意這個意見。但是會後,張國燾以種種藉口,拖延北上。8月上旬開始,周恩來積勞成疾。20日,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會議,由毛澤東作報告,報告仍堅持北上方針,紅軍主力要北出洮河流域,取得甘陝廣大地區。這以後,張國燾發展到企圖危害中央的地步,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紅三軍立即北上。到哈達鋪後,中共中央得知陝北有劉志丹、徐海東領導的紅軍,有革命根據地存在,決定率紅軍落腳陝北。
實踐證明,北上是正確的。紅一、三軍到達陝北,和當地紅軍會合後,進行了東征和西征。從1935年10月到1936年7月這10個月中,紅軍擴大了130%,繳獲槍支7000多枝,籌得抗日經費40多萬元,攻下縣城7座,擴大蘇區90餘萬公里。革命根據地的面積擴大到東西長1200餘里,南北600餘里,南抵陝西耀縣,西南至涇川、長武,西抵甘肅慶陽,西北達靖邊,東達黃河,北過長城與蒙古族取得聯絡,陝南遊擊隊也十分活躍。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常委會在陝西甘泉縣下寺灣召開,研究常委分工問題。張聞天主張軍事方面由毛澤東負責,周恩來只負責組織局不管軍事。這次,是毛澤東挽留周恩來仍作軍事工作。毛澤東提出,軍委主席由周恩來擔任,自己可以當副的。周恩來說,自己是願意從事軍事工作的,但軍事領導應以毛澤東為主。毛澤東又說,關於軍事領導,指揮軍事,恩來都是較通的。會議決定: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周恩來還負責組織局的工作。
從此,周恩來長期擔任軍委副主席,和軍委主席毛澤東,數十年間在軍事上始終親密合作。
六、十年談判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後,周恩來兼任中共中央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這時起,國共雙方已經陸陸續續有一些談判和接觸,周恩來也指導了這項工作。後來,國民黨同共產黨發展到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派,常駐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和黨的領導工作。這樣,從1936年到1946年,同國民黨代表協商談判,就成為周恩來的主要工作。國外稱他是一個偉大的談判家。
1946年4月,周恩來在一個茶會上說過:“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為團結商談而奔走渝、延之間。談判耗去了我現有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經談老了!……民主事業的程序是多麼艱難啊!”
從他的內心說,在炮火連天的民族革命戰爭中,他是深願到前方抗日的。這從他在悼念左權同志的文章中,看得很清楚。他寫道,“遙望大河以北。請纓有願;困處莖門之內,殺敵無緣。這雖因崗位有別。但髀肉復生的我,遙聞哀耗,究不能無動於衷”。他是多麼希望親上前線,揮師殺敵呀!
但是,黨和革命事業需要他在後方,而且是在國民黨地區,去從事艱難的前所未有的談判工作。他服從組織的分派,在白色恐怖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新的戰線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十年談判生涯,可以從1936年4月9日晚同張學良的會談說起。
4月9日下午,張學良在王以哲、劉鼎等陪同下從洛川飛抵膚施(延安)。他們來到天主教堂,在暮色蒼茫中等候著。馬蹄聲裡,周恩來和李克農到達了。會談進行了一晚上,周恩來的高屋建瓴、深刻透闢的發言和周到恰切、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張學良感到解決了很多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張學良的愛國熱忱,在聯共抗日問題上的主張和積極態度,也使周恩來感到欣慰。談的結果,張學良完全同意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同意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願意參與醞釀這事。對於蔣介石,張學良認為蔣現在是在歧路上,有可能爭取其抗戰。要他本人目前反蔣還做不到,但是蔣介石如果投降日本,他會離開蔣介石。周恩來表示,關於朕蔣抗日的政策,中共中央已有考慮,願意把張學良的意見帶回去慎重研究。
“張學良得到周恩來同志這樣明朗、切實的表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