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思考良久,決定將魚雷艇和高速炮艇混合編隊,實戰中用炮艇同敵護衛艦周旋糾纏,魚雷艇則以堅決果敢動作殺出,乘勢圍斬“美堅”號。
整個戰鬥謀劃,與前略有不同,相同的是魚雷艇仍唱主角。
當日氣象: 晴,夜間能見度15-20鏈。風向東北,風力5-6級,陣風7級。中浪大涌(處於兩次颱風間隙)。
戰後,關於此日天候是否利於魚雷艇出海作戰的認識始終不統一。但在制定方案時未把天候做為一個作戰要素慎加考慮則是肯定的。
古人云:察天官,明時日,乃兵發之要道。
古代的陸戰尚且重視研究天氣變化是否於己方有利,現代海戰對此就更不容有毫釐的忽視。
22時03分。 鎮海觀通站在方位110°、距離27海里處,發現敵護航運輸隊成單縱隊向料羅灣方向航行, 航速11節。遂下令混成艇隊出擊,爭取在北緯24。14°以南、 東經118。24°以東海域對敵艦實施攻擊。不久發現敵編隊先以航向271°、後改215°航行,爾後,敵“江”字號一艘離開編隊駛向西北,距離其編隊5海里,又改向295°微速前進。 因敵艦行動可疑,為察明其真實企圖,岸指命令艇隊停車待命。
23時,岸上雷達發現敵“維源”號(誤判,實為“美堅”號)出列離開編隊,航向355°、 航速12節向料羅灣航行。據此,鎮海指揮所判斷“維源”號已離開編隊,對我攻殲敵“美”字號運輸艦極為有利,故決定向“美”字號(實為“維源”號)實施魚雷攻擊。
23時32分,魚雷艇隊成單縱隊,以航向75°、航速35節接敵。鎮海指揮所發現我魚雷艇與敵“維源”號(實乃“美堅”號運輸艦)有相遇的可能,遂令魚雷艇轉向110°避開。
此一指令大概為全役最大的錯著和敗筆,等於白白放跑了已撈到網裡的大魚。否則,此時“美堅”號正滿載軍火,儼然一座海上火藥庫,中雷一發,都有可能致其起火燃爆,命歸黃泉。6艘魚雷艇、 12條雷,只需十二分之一的命中率呀!吃柿子不揀軟的捏偏找硬的啃,戰後,東海前指上上下下無不扼腕嘆息,雷達兵更因誤判而悔恨大哭。
“美堅”號與上邊的四百餘國民黨軍弟兄虎口餘生,命耶?
23時40分, 178艇雷達在左前方40鏈處發現敵視。張逸民下令展開。相距30鏈時,敵艦向我艇群實施猛烈的攔阻射擊,加之海面湧浪太大,艇只逐次掉隊,難以保持隊形。
23日、748分———51分,我5艘魚雷艇相繼以單艇進入距離3-4鏈以內,此時,靠目視和敵猛烈火力已可判斷,前方敵艦並非“美堅”,而是“維源”,但部隊已經撒開,不可能再收攏兵力轉移攻擊目標了。
180、178、177、103分別佔領敵左舷40°~50°射擊陣位,105佔領右舷80°、距離5鏈陣位,相繼發射。“維源”靈活規避,艦上2門76炮、1門40炮、5門20炮瘋狂攔阻。魚雷無一命中。
174向“沱江”發起攻擊,同樣未果。
23時53分,180退出戰鬥中艙機故障,操縱失靈,高速大旋迴撤出。突然174從左舷高速駛來。 瞬間,兩艇相撞。180前機艙底龍骨被撞斷裂,前進僅幾十米,艇尾翹起即沉沒,人員落水。
174前機艙上甲板左舷被撞開一30公分長大裂口, 掙扎一段後亦歸於沉沒,人員落水。
加之前役損失之175,戰功顯赫的魚雷快艇一大隊一中隊3條艇至此全軍玉碎。
許多海軍老頭說:174、180如果不互撞,可能還有救,不一定沉的了。
嗚呼,戰爭無情!戰爭的殘忍性、嚴酷性恰在於,你不能企望付出了鮮血就一定收穫勝利,你還得準備拋灑了熱血卻不得不面對無奈的失利。戰爭是個常常按照“不一定”行車走道的傢伙。
仗打得很不理想,值得反思檢討之處甚多,當年的“戰報”記錄了查詢出的若干教訓:
經過8月24日海戰以後, 敵對我魚雷艇的攻擊已有戒備,以機動性好、火力強的大型艦艇加強護航並對我魚雷艇可能來襲的方向加強了警戒,我未根據這些情況,適當地改變兵力使用和戰術手段,以致造成魚雷攻擊失利。
魚雷艇與護衛艇的協同組織得不好。魚雷艇速度快,在前航行,護衛艇速度慢,反而隨後跟進,勢必形成魚雷艇先到先打,使高速護衛艇起不到按計劃直接掩護魚雷艇攻擊的作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