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劉溢川艦長見官兵奮勇犧牲,又見艦體重創,憤怒不已,見二共艇駛
來,決撞艦作自殺攻擊,下令高速前進。但機艙入水太多,艦體下沉,速
度大減,竟與共艇擦身而過。
“沱江”號中彈無數,機艙受損,“柳江”號為之帶纜,航行一段後,
又由“維源”號拖返馬公。
早六時至七時,中共曾派七條炮艦至海戰水域撈救中共落水人員、物品。若非
中共損失如此多之艦艇, 它將不會派七條艦艇來撈的。 當我“丹陽”、
“信陽”號趕抵金門時,中共艦艇已打撈完畢返航,但我艦仍撈獲兩件中
共海軍的救生衣、防風帽,上面均有“海軍後方勤務部”制發字樣,號碼
為5618213、5621012。
匪雖有什麼大艦隊小艇隊,在臺灣海峽活動頻繁,企圖截斷我海上補
給線,但經過海上健兒的海上試探,它們每次都是粉身碎骨海底,葬於魚
腹。匪制海權失掉了,共匪的快艇、魚雷艇,剩下的都龜縮在沿海的小港
內而不敢露面。
從歷次的海戰情況和我們所得的情報來看,匪所謂強大海軍,只是一
種不攻自破的虛言,在大陸沿海,匪根本沒有什麼大的艦隻存在,也沒有
什麼強大的海上火力,共匪之見我艦艇,不啻耗子見了貓。所以到今天,
我不但保持了海上制海權,而且我海軍船艦仍是風雨無阻的在大陸沿海執
行其巡邏任務。
共匪之不敢進攻外島,海軍力量薄弱是其原因之一。“九·一”之後,
共匪的所謂“魚雷快艇”,遭我擊毀者,共達三十二艘之多。
在臺灣出版的《金門戰況紀實》中,9月2日的記載是:
晨零時三十分,在我軍增援金門途中,於金門料羅灣外七里,發現共
匪魚雷艇八艘希圖進襲,我海軍四艦艇立即予以攻擊,激戰十二分鐘,共
匪再派四艇增援,結果匪艇被我擊沉十一艘,餘一艘亦在海面消失,匪艇
全軍覆沒,我艦一○四號亦在激戰中受傷。
12:0,國民黨海軍大獲全勝,創下世界海戰史上也堪稱罕見的“奇蹟”。
這一比分已作為無可置疑的定論赫然廣見於臺灣史書甚至世界軍事論著。
大陸方面的報道甚少,且零散而蒼白無力,大概確實打得不咋樣,使人愈發堅信臺灣公佈的權威性、準確性。
偏偏有一個喜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書呆子,不怕到處碰壁地去查閱早已無人問津發黴長毛的紙片典籍,他無意對雙方士兵的精神戰技進行比較評估,他只想象中世紀歐洲有個叫哥白尼的痴人一樣,探究一下類似地球與太陽到底誰圍著誰轉圈子人類居住的星體是扁的長的方的還是圓的等等有關事物真面目的有趣問題。
9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閱讀到當年海軍關於“九·一”海戰敘之甚詳的若干“戰報”,總算對一場撲朔迷離的戰鬥有了一個完整清晰的瞭解。我以為,時隔三十餘年,早已沒有了將這段史實繼續鎖入保險櫃的必要,公之於眾是其時矣。
對照“戰報”,查閱當年公開的戰況報道,勝彰而負隱、褒我而貶敵的技術性處理痕跡相當明顯。雙方仍在交戰狀態中,宣傳不能長敵之志氣滅己之威風,此情有可原也。然“宣傳”非“史”,“宣傳”往往把“史”的光彩面拿來示人,“史”只有與“宣傳”徹底脫鉤才是立體的透明的。
我讀到了宣傳中一向“百戰百勝”的我魚雷艇隊的失利。
1958年9月1日16時30分,我海軍雷達觀通站發現並判明敵“美堅”號中型登陸艦在“維源”號、“沱江”號、“柳江”號三艘獵潛艦護送下,自馬公駛往金門輸送人員和物資。
東海前指即下決心,以魚雷艇第一大隊103、105、174、177、178、180魚雷艇六艘、 巡邏艇第三十一大隊556、557、558三艘75噸高速炮艇,及四艘50噸炮艇,在海岸炮兵兩個連的掩護下, 於料羅灣正南5海里以外海域,對敵護航運輸船隊實施攻擊,力求擊沉“美堅”號登陸艦。
彭德清的考慮是: 任何一種型別的戰鬥均只有一次,戰鬥模式沒有雙胞胎。8月24日海戰國民黨吃大虧後,肯定已對我方魚雷艇高度警覺,再靠魚雷艇偷襲制勝恐難以奏效了,必須有新招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