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在管理的歷程中,透過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職場中修煉自己,逐漸提高層次,完成修、齊、治、平的人生任務。�
要了解這種具有華人特性的管理學,最好從中國、美國、日本管理的比較當中,深切地體會。�
由於現代化管理,是由美國所引起,我們先從美國式管理說起。美國式管理,再怎麼講,都脫離不了“我要我成的歷程”(如圖1)。“我要”代表“目標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我成”代表“成果管理”(MBR,Management By Result)。由我訂立目標,由我去執行,最後拿出成果來。若是成果和目標十分接近,甚至百分之百達成或超越目標,就會受到獎勵,否則就要接受懲罰,有時還會被裁換。整個管理歷程,充滿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進化精神,以“競爭”為手段,拿“資料”作標準,來分出勝負,而判定死活。�
日本式管理和美國式剛好相反,他們所構成的,是一種“同生共榮的歷程”(如圖2)。“同生”表示“一起進入公司的輩分”;“共榮”表示“大家共同分享的榮譽”。同生要有同死的覺悟,培養出一生一死的交情,準備共同奮鬥,絕不臨陣脫逃。共榮也要有共辱的打算,因此合力追求團體的榮譽,卻不計較個人的榮辱。整個管理歷程,充滿了“大和魂”的“愛團體精神”,以“一家人”為號召,“互助”為手段,拿“不事二主”作標準,來一致對外,奮戰到底。�
中國人呢?“目標”可達成也可能不敢達成。因為我們心裡最清楚:一旦達成目標,下一次目標就會提高,結果必然逼死自己,何苦來哉!�
而且,達成目標不一定受到獎勵;未達成目標,也不一定接受懲罰。同樣接受獎勵,內容並不一樣,有時高有時低,經常弄得一肚子火氣。同等受到懲罰,標準也不一致,有時嚴苛有時寬鬆,好像大家都在碰運氣。�
成果的評量,其實也不可靠。生意好做的時候,閉著眼睛業績也很高,這樣的成果,得來不費吹灰之力,有什麼稀奇?生意不好做的時候,竭盡全力業績依然不高,評量得再正確,又有何用?�
同樣賣土地,有人賣掉一筆,輕輕鬆鬆就賺了大錢;有人費盡苦心,疲於奔命,賣掉十幾筆,結果賺到的錢並不多。這種種事實,都充分證明成果評量,實在算不了什麼,至少不足以代表一個人的努力程度。�
依中國人觀點,目標和成果固然很重要,卻不能呈現管理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表示管理的一部分。中國人不致否認目標和成果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夠承受以目標和成果來顯示管理的重點。�
我們也不接受同生共死的觀念。同生只是一種機緣,有幸一道進來。然而進來之後,就應該各憑本事,自創前程才對。怎麼可以大家拉扯在一起,好像要綁在一塊兒,準備同歸於盡呢?一個人的成就,在於“同年之中我最行”,哪裡肯同年同倒黴呢?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一節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2)
共榮當然很好,不過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讓我沾一點光”。中國人講求“合理”,沾太多光大概沒有人願意,因為相差太遠,遲早被揭穿、出洋相,不如及早放棄,以求藏拙。沾一點光,表示相去不遠,稍微踮起腳跟,便能一般高,當然不能也不必要過分辭讓。�
若是別人依樣畫葫蘆,也來沾我的光。標準依然如此,只是稍微嚴苛一些。差不了多少,讓他沾光,說是有福同享;差得太多,不讓他得利,反罵他自己要稱一稱,到底有幾兩重?�
同生共榮,中國人並不是不贊成,而是應該有一些彈性,讓各人自行斟酌決定。究竟要同生共榮到什麼程度?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美國式或日本式管理並沒有什麼不對,中國人也大多能夠接受。中國人的包容性,使得我們不致也不應該排斥任何主張。我們的基本態度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反正說歸說,做歸做,你如此主張,未必就真的這樣做,急什麼呢?中國人在美國公司做事,說的都是美國式管理的話;在日本公司工作,說的也都是日本式管理的話。一方面是入鄉隨俗,一方面則是惟有如此才不會吃虧。而實際運作起來,調整來、調整去的結果,大多都調整得很富有中國人的氣氛。這種情況,在臺灣的美商和日商,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證明。�
中國人可以實施目標管理,也可以搞得它名存實亡。對於成果管理,中國人同樣具有這樣的本領。�
我們能夠同生共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