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西方的科技,已經將全世界統一起來。知名的世界品牌,行銷全球。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個領域,正如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生前所預言的,都按照西方的意圖,越來越相像,出現了全球一致的生活形態。�
湯因比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因為在政治方面,兩千多年來,除了極為短暫的時期外,中國政府一直維持整體的統一局面。事實上自公元前221年迄今,中國始終是影響半個世界的中心。他認為儘管西方在全球化具有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上統一世界,並且帶來共同的和平。�
自古以來,中國式管理便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歷史可以證明,如果別人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從來不先發制人。近代以來所發生的鴉片戰爭、中日戰爭、朝鮮戰爭,沒有一次例外。中國人的戰爭概念,是以戰止戰,目的在於帶來和平。中國人所認定的政治成就,也就是和平共處。�
怎麼能夠安人呢?加拿大人住在美國的北邊,十分擔心遭到美國文化的兼併。回教的原教旨主義,一直努力反擊來自西方的影響。世界各地,紛紛重視本土化。這種種現象,都是不安的表現。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再三以超級強國的強勢干涉,阻礙亞洲經濟的亞洲化(Asianization)的發展和整合,已經使許多亞洲人對美國由直覺的懷疑,轉變為相當強烈的反感。長期的歷史,說明西方管理,在政治統一方面,由於缺乏安人的理念,較難維持長期統一的狀態。�
中國人知道,安人來自更寬容的包容性。歷史上的皇帝,除了絕對禁止造反和不繳納糧食之外,對於宗教、語言、風俗、習慣,都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也就是說,要充分尊重本土化,使不同的族群,在中國境內得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在大一統的局面內,允許不同的本土或本族差異,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並且進一步求同存異,不嚴苛地要求大家共同一致,非要做到同一標準不可。�
從管理的角度來觀察,早期的美國式管理要求“不變”,一切依照規定,不能夠自行變更。權變理論出現以後,又要求“變”,一切求新求變,好像不變就會落伍,會被淘汰。這種“變就要變得徹底”而“不變就應該堅持不變”的兩極化作風,缺乏包容性,因而不能達到安人的目的。�
特別是在政治方面,儘管世界各地在看得見的生活形態上逐漸趨於一致,但是在看不見的意識形態上仍然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魁北克的街道,禁用英文標誌。新加坡教人民講了20多年英語,現在又開始推行華語。當貿易、旅遊、電影、電視越普及時,各地區就越是更加執著於傳統的語言、宗教、文學和藝術。越大同越重視小異,必須具有更寬廣的包容性,才能滿足這種矛盾的需求。�
中國式管理,應用易經的道理,充分掌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對於世界大同的遠景最為合適。如果從這個觀點來評估“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應該相當有根據,而且也十分符合人類的福祉。�
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管理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每一個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成為組織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後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個人修治好後,下一步是家庭。必須將自己所屬的家庭安頓好,才能夠進一步治理國家。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管不好,哪裡有資格、有能力去治理國家大事?官員的家庭出問題,常常連累到官員本身,甚至要辭職。這就是先齊家後治國道理的體現。�
中國人把事業當做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在中國人心目當中,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成就,完全看他在政府中所擔任的職位而定。學而優則仕,努力求取學問,目的在於獲得一份具有相當權力的職位。中國人認為政治是社會、經濟、法律甚至宗教的基礎,政治權力足以解決各種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到今天,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經管事業的人,一旦稍有成就,便希望能夠打進政治圈,好像惟有如此,才夠神氣,也證明自己真正有實力。“成家立業”的意思是結婚成家的人應該建立事業,而建立事業的首要目的則是養家。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尚在修身階段,難免知識不足、性情不定、行動不穩,最要緊的是找一位好老闆,跟著他學習。結婚之後,必須為盡丈夫及父親的責任,一方面齊家,一方面立業,使自己的小家庭經濟穩固。現代社會男女平等,一般雙方一起來努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