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推、拖、拉的真正用意,把推、拖、拉看成不負責任、浪費時間、令人厭惡的動作”,以至中國人也盲目跟著起鬨,莫名其妙地痛恨推、拖、拉。�
由於這種緣故,年輕人親眼目睹年紀大的人明明自己偏愛推、拖、拉,卻一直指責推、拖、拉的害處,因而覺得年紀大的人不長進,不知洗心革面,怒斥之為“老賊”。更加可怕的是,年輕人不推、不拖、不拉的結果,捱了悶棍,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覺得十分冤枉,因而認為整個環境不夠現代化,自以為是新新人類而不能自反自省。�
首先,推、拖、拉的時候,有沒有用腦筋是問題的第一關鍵。不動腦筋的推、拖、拉,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對於習慣強調“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中國人而言,我們可以斷定是一種錯誤的動作。善於推、拖、拉的人,卻在利用這短暫的推、拖、拉時間,充分地思考:“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如果沒有這麼一推、一拖、一拉,連絲毫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實在太危險了。幸虧有這麼一推、一拖、一拉,還不趕緊用來動腦筋、想辦法,更待何時?這才是中國人既聰明又令人看不出來的招數。�
其次,推、拖、拉的方向,並不一定朝向別人,有時候也可以朝向自己。若是一味推給別人,有好處不留給自己,對得起自己嗎?當然,有壞處都推給自己,不但自己不願意,別人也會覺得很稀奇。所以推、拖、拉不一定朝向別人,也不一定朝向自己,而是推給最合理的人。有好處,歸於最合理的人;有害處,同樣由最合理的人來承擔。這種合理的推、拖、拉,才合乎中國人所歡迎的中庸之道,無一事不合理,推、拖、拉到恰到好處,自然大家都喜歡。�
第三,推、拖、拉可以降低競爭的氣氛,不會傷害感情。中國人太喜歡爭,似乎無所不爭。而且不爭則已,一爭就很容易不擇手段,非爭到你死我活,不肯罷休。先哲有鑑於此,為了儲存同胞的性命,也為了降低競爭的溫度,這才開發出一種用推、拖、拉來爭的“以讓代爭”模式。推、拖、拉看起來像讓,實際上也是一種爭。不過爭得比較斯文、柔軟而又緩和,對於容易情緒化的中國人來說,實在是一種保平安的做法。�
上司交代部屬一件新的工作,部屬毫不推辭,馬上接受。上司就會覺得這位部屬的工作負荷太輕,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給他。如果還是不推、不拖、不拉,照樣會給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軟土深掘”的症狀,對部屬十分不利。萬一工作做得不好,還會遭人議論:“什麼事情都敢承擔,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同仁眼中,這樣的部屬不是馬屁精,存心討好上司;便是愛出風頭,為了表現不顧一切,反正都不受歡迎。�
稍微推辭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並不是閒得沒有事做,專門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讓上司明白自己不爭功勞的態度,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煩。然後利用這推辭的短暫時間,仔細想一想,這件新工作,由自己來承擔合理嗎?會不會引起同仁的不滿,會不會處理得不妥當,反而引起同仁的批評?會不會讓上司覺得原來自己一直在等待這樣的工作,有什麼不良的居心?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五節 用推、拖、拉來化解問題(2)
思考的結果,若是認為有比自己更為合適的同仁便應該把新工作推給他;如果自己確實比較合適,便可以“當仁不讓”,承接下來。不當仁,要禮讓,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當仁,便不讓,再推下去就是不負責任,對不起大家。�
對於那些大家不想承擔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辭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則有“存心讓上司難堪”的嫌疑,或者變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擔的工作,應該多推辭幾次,抱著“有人要做,我絕不爭取;實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來”的心態,以示君子坦蕩蕩,並無不良企圖。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至於明爭暗鬥,弄得大家情緒都不好。�
推、拖、拉的出發點,仍然是“保護自己”。不引起人家的猜忌,不製造同仁的誤解,以免自己成為眾人的箭靶,讓上司好做事,可以給我做,也可以給別人做,只要合理就好。讓同事有面子,至少我推來推去,絕沒有“非我不可”的姿態,好像“大家都不行”似的,令人受不了。給同仁面子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途徑,而讓同仁覺得“不是我爭不到,是我讓給他的”,好像更有面子。可見推、拖、拉的價值,不容忽視。�
中國人最好不要厭惡推、拖、拉,因為舍此之外,找不到更合乎眾人需求的方式;中國人也不應該喜歡推、拖、拉,因為推來推去,徒然浪費時間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