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問瀾鞝笳醬蚴ふ痰模�敲攔�耍��靜皇侵洩�恕! �
由於美國經濟輝煌發展,科技領先世界,於是美國式管理,自然而然成為現代化的標誌。經過40年的奮鬥,臺灣好像也創造了經濟奇蹟,可惜我們不敢像日本人那樣,說自己有一套管理。�
那麼,我們的成果,是來自美國式管理嗎?老實說,有很多經管者,完全是土法煉鋼,也照樣賺錢、照樣立業,問他是怎麼管理的?他會說:“多半是東聽西聽,加上自己的想法,湊合起來的。”�
這種答案,告訴我們中國式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湊合而成的東西,因為我們的文化特質,就在於包容性極強,能夠把各種看到的、想到的、聽來的,湊合在一起。�
平心而論,中國式管理當然存在,只是我們行之日久,反而說不上來,而且久未整理,已經雜亂無章。最主要的,還是對自己的文化缺乏信心,基於面子問題,不敢說它。我們現在把中國式管理的三大主軸,分述如下,以供參考。�
1.以人為主:主張有人才有事,事在人為,惟有以人為主,才有辦法把事做好。中國式管理,可以說是人性化管理。�
2.因道結合:認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來結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識,比較容易同心協力,把一盤散沙,聚集起來發揮巨大的力量。�
3.依理而變:合理解決,一直被視為比依法辦理更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國式管理,也可以說是合理化管理。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軸第一節 以人為主、因道結合(1)
西方管理,主張以“事”為中心,把工作分析妥當,分門別類,採取明確分工的原則,劃分出不同的部門,規劃好所需的職位。然後按照各個職位的實際需要,擬好所需要的人才規格,寫成工作說明書,並且依據擬訂的規格,來選聘合適的人員。這種“因事找人”的方式,“人”必須配合“事”的需要,顯然是以事為主的一種管理方法。�
中國式管理,則迄今仍然以“人”為中心。工作分析不妨照做,但是組合的時候,大多依據現有的人員,採取“量身訂做”的方式,來規劃職位,劃分部門。由於“現有的人不完全符合工作說明書所要求的規格”,所以在工作職責表的末尾, 加上一條“其他”,以便彈性應用,因人而適當調整。這種“因人設事”的作風,以“事”來配合現有的“人”,必要時再向外找人,來配合現有的人。以人為主,是中國式管理的第一特色。�
通常,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採取“大家一起來”的策略,沒有分工,也不設定任何職位。在這種含混不清的局面當中,最容易看出各人的特性。於是就現有人員來加以衡量,因人而設事,建立起初步的組織。有兩個人適合當主管的時候,我們先分成兩個單位。等到再有人非當主管不可,或者具有擔任主管的能力時,再變成三個單位。我們的組織常常變更,然而大家心裡有數,完全是依照“人”的需求,只是口頭上一定要說基於“事”的需要。�
中國人相信“事在人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所以管理是應該以人為主。�
以人為主,需要什麼樣的人呢?由於分工不明確,讓主管和工作人員自己都可以用“其他”來多做或規避。因此必須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夠在“道”的共識中,將心比心,用心來配合,以求協調。�
西方管理以事為中心,人不能配合事的要求,就應該更換,所以主動求去或者被動解僱,成為家常便飯。�
同樣以人為主,日本式管理大多采取“長工”的方式,終身僱用的結果,人沒有變動,反而是工作不斷地輪調。人不動事動,近來在日本,也逐漸式微,因為長工的成本,實在太高,越來越覺得承受不了。�
中國式管理介乎“短期僱用”和“長期僱用”之間,採取“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原則,可長可短,更加具有彈性。合或不合,取決於“道”,也就是今日常說的“理念”。大家理念相合,可以同甘共苦,那就愉快地留下來,一起為理想而奮鬥。若是理念不同,與其拖拖拉拉,浪費生命,不如快刀斬亂麻,掛冠求去。�
因道結合,是以人為主的必要配套。苟非理念相同,很難以人為主而又密切配合,所以中國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為謀”。要開拓事業,先找到三五位志同道合的親友,再作計議,否則就算勉強開創,不久也將“因互相瞭解而拆夥”,白忙一場。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軸第一節 以人為主、因道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