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2)
中國式管理還有一個“變動性”的特色,那就是“依理而變”。一切變來變去,變到合理的地步。�
組織變動,是隨時可以發現的事實。每次到公司,請問“有沒有組織系統表?”答案必然是“有”。當然有,不可能沒有。問及“能不能借我看看”時,回答“可以”。拿來時卻不忘補充說明“這一張是舊的,新的正在印”。可見組織變革,對中國人而言,乃是常事。計劃變動,是大家慣有的行為。計劃確定之後,執行的人就開始動腦筋加以變更。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作風,幾千年來沒有改變。一切照計劃而行,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話,
實際上一切都在變動。而且非變動不可,因為計劃確定之後,勢必又產生若干變數,不變動計劃,怎麼能夠因應,又怎樣得以順利實施?人員變動,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固然是志同道合的組合,然而人心善變,不久之後,變成志不同、道不合了。這時候一句“人各有志”,便可以掉頭而去。人員動態,稱為人事流動率,在中國式組織中,大於日本而少於美國。換句話說,流動到合理的程度,最為理想。工作變動,表現在中國人欣賞“多能”大於“專業”的事實。專業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多幾樣專業,豈不是更好?中國人比較喜歡“通才”,因為彈性較大,變動起工作來,更加勝任愉快。制度變動,大多采取形式不變而實際改變的方式。同樣的制度、同樣的組織、同樣的人員,只要主管改變,一切都跟著有所變更。嘴巴一定說“蕭規曹隨”,以免引起抗拒或批評,實際上一定“不斷改變”,以行動來證明“新人新政”,讓大家知道新任主管真的有三把火。只要不燒到自己,似乎怎麼燒都可以。�
事實上,當中國人說“就這麼決定”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已經開始要變動”了。中國人的“變動性”最強,而“持續性”也最高,這是比較不容易瞭解的部分。“變動中有持續,持續中有變動”可以說最合乎中國人擅長的中庸之道。只要合理,怎樣變動都可以,這是中國式管理的基本特性。變動得合理,必須依理而變,絕對不能亂變。�
中國式管理,相對於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而言,具有上述“以人為主”、“因道結合”、“依理而變”三大特色。這三大特色,說起來都以“人”為中心,人為管理的主體,基於人的理念來組合,按照人能接受的道理來應變。所以說中國式管理,最合乎人性。�
在中國社會,人治的色彩永遠大於法治。大家口口聲聲說法治,心裡頭則沒有不知道“徒法不足以自行”的。人來推行法治,到頭來還是以人為主。有共識最要緊,缺乏共識的時候,自己人先爭論不休,內部紛爭不斷,力量分散了,徒有組織之名,產生不出真正有效的組織力。�
人的理念、行為都會變動,所以制度、共識、態度都不可能不變。中國式管理,主張“一切變得合理”,便是合理的應變。歸結起來,中國式管理的最高智慧,即在於飽受一般人誤解的“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軸第二節 人倫關係十分重要(1)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以人為主,人與人的關係,在中國式管理中,顯得特別重要。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中國人聽起來,也特別有所體會。�
我們有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很不容易改變:�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地死守法律規章。�
特別是中國人、中國文字、中國話,簡直靈活無比,隨時變來變去。用中國文字來訂立法律,十個人有十種不同的解釋,最後還得以解說者的身分、地位、權勢來決定,所以徒法不足以自行,仍然以人為主。�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麼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
只要找對人,變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種觀念,使我們懷疑法的公信力;而事實證明,不合法的事情,找對人之後,往往就地合法,令人不得不相信,自古以來的傳言十分正確。�
就地正法可以變成就地合法,天下還有什麼事情是變不通的呢?誠信問題,在中國社會,永遠是各說各話,始終難以真相大白。人人不違法,個個能變通,所以人的因素,顯然比法更為重要。人治大於法治,表現在有法卻常常由人來變通,而且大多數人都沒有話說,就算說話,也不過是白說。有如狗吠火車,毫無效果。�
第三,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這種現象,是中國社會自古迄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